11月14日,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搭乘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順利著陸。航天員陳冬、陳中瑞、王杰全部安全出艙,健康狀況良好。此次返回過程中,神舟二十號飛船原定返回艙因舷窗玻璃出現細微裂紋,經評估后決定由神舟二十一號飛船執行返回任務,確保航天員安全。
看似空曠的太空,實則隱藏著大量潛在威脅。除了天然存在的微流星體,人類航天活動產生的空間碎片,也被稱為“太空垃圾”,正日益成為航天安全的重要挑戰。這些碎片包括失效衛星、廢棄火箭末級、未完全燃燒的燃料顆粒,以及從航天器上脫落的零部件、隔熱材料,甚至航天員在艙外作業時遺失的工具等。碎片之間的碰撞還會產生更多更細小的次級碎片,進一步加劇了太空環境的復雜性。
低軌道上的空間碎片受大氣阻力影響,會逐漸降軌并在大氣層中燒毀。然而,高軌道的碎片可能長期存留。例如,蘇聯1972年發射失敗的“宇宙-482”金星探測器著陸艙,在地球軌道上運行了53年后才墜回大氣層。這些碎片的存在,對航天器和航天員構成了潛在威脅。
空間碎片的危害主要源于其高速運動。包括航天員和航天器在內,所有物體都以接近每秒8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繞地球飛行,是步槍子彈速度的10倍。盡管在視頻中,航天員和航天器看起來像是在慢速漂浮,但實際上它們的相對速度極高。如果兩個物體的軌道交叉,碰撞的后果將極其嚴重,不僅可能直接摧毀航天器,還會產生更多次級碎片。
空間碎片的動能與其質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大型碎片可能擊碎航天器外殼或控制系統,導致爆炸、解體或偏離軌道;小型碎片則可能造成撞擊坑,損傷表面器件、太陽能帆板或供電線路。對于艙外作業的航天員來說,艙外航天服的防護能力較弱,即使是毫米級碎片也可能擊穿防護層,危及生命。碎片對飛船返回艙防熱涂層的破壞,也會給航天員返回地球帶來重大風險。
為應對空間碎片的威脅,現代航天器設計從源頭減少碎片產生,例如采用防爆燃料貯箱和減少外露部件。退役航天器則通過主動變軌、再入大氣層銷毀或轉移至“墓地”軌道等方式處理。對于已存在的碎片,航天器主要根據碎片尺寸采取不同策略。針對尺寸超過10厘米的碎片,航天器會通過軌道規避來躲避,這依賴于完善的空間碎片監測預警系統,通過光學觀測、圖像處理和雷達技術,實時追蹤碎片位置和速度。
對于難以觀測的小型碎片,航天器通常無法頻繁變軌躲避,只能“硬著頭皮”承受撞擊。長期駐人的空間站則通過加強防護結構來應對。例如,國際空間站和中國空間站采用惠普爾防護罩,由外層金屬薄板、中間空隙和內層厚板組成。碎片撞擊外層薄板后會粉碎,碎片在通過中間空隙時能量大幅下降,難以貫穿內層厚板,從而保護航天器內部結構。
中國空間站在防護設計上更進一步,采用復合材料填充式防護結構,結合高強度材料和能量吸收層,既減輕了重量,又提升了抗沖擊性能。這種結構已應用于天和核心艙及問天、夢天實驗艙,為空間站和航天員提供了可靠保護。空間站的防護并非均勻分布,而是根據各部分的關鍵性進行分級。例如,密封艙作為航天員生命保障核心區,防護層級最高;推進系統和供電設備次之;太陽翼等大面積部件則通過冗余設計降低風險。
航天員在軌維修也是載人航天器防護體系的重要環節。此前,神舟十七號乘組完成了中國航天首次艙外維修任務,神舟十八號、十九號乘組在安裝空間站防護裝置時同步開展了設備巡檢。神舟二十號乘組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繼續安裝空間碎片防護裝置,為空間站“披甲”。此次神舟二十號返回艙的意外情況,也體現了中國載人航天嚴謹的安全意識和高效的應急方案。自神舟十二號任務以來,中國載人飛船發射采用“發一備一”機制,確保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安全接回航天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