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讓磷酸鐵鋰正極材料成為行業焦點。自2021年新能源汽車市場爆發以來,鈦白粉、磷化工等跨界企業紛紛涌入,傳統廠商也加速擴張產能。然而,行業供需格局在短短三年間發生劇變,產能過剩導致產品價格從2022年4月的每噸18萬元暴跌至2025年10月的3萬余元,企業利潤空間被嚴重壓縮。
面對行業寒冬,跨界企業率先調整戰略。2024年以來,川發龍蟒、云圖控股、龍佰集團等企業相繼宣布暫停或終止磷酸鐵鋰項目。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底,全球磷酸鐵鋰建成產能達617.2萬噸,但上半年實際產量僅163.2萬噸,產能利用率不足53%。這種供需失衡直接導致行業洗牌加速,部分企業甚至陷入虧損境地。
與跨界企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湖南裕能、龍蟠科技、德方納米等頭部企業仍在逆勢擴張。這些企業的擴產邏輯已發生根本轉變——從"先建產能后找客戶"轉變為"先簽訂單再擴產"。以龍蟠科技為例,其控股孫公司近期與寧德時代簽署長達五年的供應協議,將在2026年第二季度至2031年間向后者海外工廠供應15.75萬噸磷酸鐵鋰材料。這已是該公司2025年以來獲得的第四個大額訂單,此前已與福特電池工廠、楚能新能源、億緯鋰能達成合作。
支撐頭部企業擴張底氣的,是其對高端市場的精準布局。當前行業存在結構性矛盾:普通產能過剩與高端產能短缺并存。特別是壓實密度≥2.6g/cm3的第四代高壓密磷酸鐵鋰材料,因能滿足快充電池和儲能大電芯需求,市場供不應求。行業預測顯示,2025年我國高壓密材料需求將突破80萬噸,2030年可能超過600萬噸。
龍蟠科技的技術突破為搶占高端市場提供關鍵支撐。該公司2025年3月推出的S526產品,通過"一次燒結工藝"將壓實密度提升至2.62g/cm3,達到行業領先水平。這種創新工藝不僅簡化生產流程,還降低能耗和成本。目前,該產品已通過寧德時代、LG新能源等頭部企業認證,實現穩定供貨。作為全球首批實現第四代高壓密材料量產的企業,龍蟠科技現有年產能約1.2萬噸,并計劃通過募資20億元進一步擴大產能。
全球化布局成為企業突圍的另一戰略支點。龍蟠科技2021年啟動海外建廠,其印尼生產基地一期3萬噸產能已于2025年初投產,二期9萬噸項目預計年底建成。該基地將成為中國以外全球最大的磷酸鐵鋰生產基地,可就近配套寧德時代、億緯鋰能海外工廠及福特電池工廠。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7月我國實施磷酸鐵鋰技術出口限制后,其海外產能因提前完成技術落地,無需額外許可即可正常供貨,形成獨特競爭優勢。
這種"技術+市場"的雙輪驅動策略已初見成效。2025年上半年,龍蟠科技實現營業收入36.22億元,同比增長1.49%;凈利潤虧損0.85億元,較上年同期減虧1.37億元。更關鍵的是,其第四代高壓密產品因性能優勢,售價較普通產品高出2000-3000元/噸。隨著高端產品占比提升和產能釋放,企業盈利能力有望持續改善。
當前行業格局呈現明顯分化特征:普通產能陷入價格戰泥潭,而掌握核心技術、具備全球供應能力的企業正在重構產業生態。龍蟠科技通過"技術迭代-訂單鎖定-產能擴張"的閉環模式,不僅在國內市場站穩腳跟,更在全球競爭中搶占先機。這種發展路徑為行業轉型提供了重要參考,也揭示出新能源材料領域未來競爭的核心要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