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微短劇在海外市場的表現愈發亮眼,其價值已從單純的娛樂內容供給,逐步拓展至文化國際傳播與產業賦能領域。截至2025年8月,海外網劇應用數量超過200款,全球收入突破15.25億美元,成為中國文化產業海外發展的“新三樣”載體之一,也被視為中國文化出海的“輕騎兵”。在這一進程中,如何建立良性創作生態、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行業共同關注的焦點,而全球協作工業化內容體系被視為達成這一目標的關鍵支撐。
中國短劇產業在國內已形成完整產業鏈,從IP獲取、制作拍攝到投放分發,單部作品制作周期可控制在7 - 10天,并實現成本精細化管理。出海后,這一體系升級為全球協作網絡。部分頭部企業在北美、日本等地設立本地制作基地,將內容創作環節深度融入海外市場。國內龐大的內容庫與原創生態與海外團隊形成文化共創合力,通過分布式全球制作協作與靈活資源調度,既保障內容快速迭代,又實現規模化供給,最大化內容價值。
短劇出海需面對全球市場多元文化語境,不同市場的文化習慣、審美偏好和情感需求差異顯著。國內積累的內容素材與敘事模型,需在全球創作生態中完成“再適配”與“再創作”。構建全球內容協作體系,讓中國內容與海外創作者從故事源頭共創,海外團隊憑借對本地受眾的深刻洞察,將中國文化元素融入符合當地語境的敘事中,既保留中國內容特色,又引發情感共鳴,破解“題材同質化”難題,避免文化輸出生硬感,建立可持續的短劇出海生態。
工業化體系的長效運轉,離不開各方協調與創作者深度參與。在海外主要市場建立本土化制作中心,與當地一線編劇、導演和創作者建立“戰略創作聯盟”是有效方式。一方面借助海外本土人才彌補文化差異,另一方面與全球頭部制作機構及創作者共享資源,重構分賬體系,讓創作者成為生態受益者,激活行業創新活力,實現生態良性循環。
隨著海外短劇市場逐步成熟,產業邏輯日益清晰,過去依賴“譯制劇”快速打開市場的模式難以為繼,本土化、精品化成為新追求,這要求行業具備“文化轉譯”能力。“文化轉譯”并非簡單翻譯劇本、復刻劇情或翻拍,核心在于重構敘事邏輯并融入本地情感元素。例如,歐美市場偏好科幻、奇幻元素,日韓市場青睞職場逆襲題材,同一情感內核的《霸道總裁愛上我》,在歐美可能變為《狼人首領的意外新娘》,在日韓則是《被年輕會長溺愛》。這種“中國內核 + 全球表達”的內容策略,保留中國故事魅力,依據目標市場調整敘事節奏與表現形式,讓中國內容與海外受眾審美無縫銜接,形成情感共鳴,在海量內容中脫穎而出。
AI技術的突破為短劇出海帶來新動力。從去年7月抖音聯合博納影業推出AI科幻短劇《三星堆:未來啟示錄》,到快手打造《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再到今年2月紅果短劇上線首部工業級AI動畫短劇《玄幻:從拉二胡開始》,AI正全面重塑短劇的生產與傳播鏈路,在出海賽道表現同樣顯著。
在生產端,AI技術是短劇工業化生產的“效率引擎”。構建AI輔助創作系統,可大幅降低內容生產成本,實現產業升級。某企業開發的AI平臺在劇本翻譯、智能配音、用戶畫像分析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短劇出海時,利用AI替代人工進行重復性工作,節省大量時間與成本,有望進一步縮減制作周期,為規模化出海提供內容支撐。
在傳播端,通過算法分析,AI能精準把握海外不同市場對情感類劇集或強沖突敘事的偏好,實現內容精準投放和個性化推薦,從“人找內容”轉變為“內容找人”。借助創作大模型和精準推薦引擎,實現“千人千面”的劇情推薦,甚至動態生成劇情分支,實現“內容即服務”的升級。在“人機協同”創作模式下,人類聚焦創意策劃與情感把控,AI承擔數據分析與重復性技術工作,形成從內容生產到傳播的閉環,推動行業從“人工驅動”向“技術驅動”跨越,實現生產效能變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