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廈門國際海洋周開幕式上,自然資源部重磅推出全球首個針對深海典型生境的多模態大模型——“深海生境智能認知與探索多模態大模型”。這款由我國大洋事務管理局牽頭、多家科研機構聯合研發的成果,標志著聯合國“海洋十年”數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學計劃取得突破性進展。
該模型突破傳統海洋認知模式,集成智能感知、全域推演、決策生成與沉浸式導覽四大核心功能。通過多模態數據融合技術,已實現對深海海山生態系統和熱液噴口區域的精準建模,為科學家提供前所未有的生境解析能力。研發團隊透露,模型構建過程中融合了聲學探測、光學成像與生物化學等多維度數據,形成對復雜深海環境的立體認知。
作為開放共享的國際科研平臺,該模型將向全球科研機構和國際組織開放使用權限。項目負責人表示,通過跨國界數據共享與算法協同,計劃三年內將認知范圍擴展至深海平原、大陸坡等更多典型生境,構建覆蓋全球主要深海區域的智能認知網絡。這種協作模式將加速人類對深海生態系統的理解進程。
同期發布的《APEC海洋可持續發展報告》引發廣泛關注。報告創新性地提出“五位一體”概念框架,涵蓋生態保護、資源利用、災害防控、科技創新與區域合作五大維度。專家指出,該框架為亞太地區構建韌性海洋生態系統提供了系統性解決方案,特別是針對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海洋治理難題給出了科學路徑。
此次海洋周活動凸顯中國在深海科技領域的引領作用。從模型研發到標準制定,從數據共享到治理方案,中國正通過實質性行動推動全球海洋治理體系變革。與會代表認為,這種開放創新的科研模式,為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海洋問題提供了新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