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地球1300光年的繪架座方向,天文學界正因一項顛覆性發現陷入熱烈討論。一支國際研究團隊通過精密觀測,在雙星系統中發現了一顆名為BEBOP-1c的氣態巨行星,其存在直接挑戰了人類對行星形成機制的既有認知。這顆“叛逆行星”不僅質量達到地球的65倍,更在質量總和不足太陽1.5倍的雙星系統中誕生,徹底打破了“大恒星孕育大行星”的傳統理論框架。
傳統行星形成理論認為,恒星如同宇宙中的“廚師”,其質量決定了能烹飪出何種規模的行星。質量較小的恒星周圍,通常只能形成巖質行星或小型氣態行星;而氣態巨行星的誕生,需要恒星周圍擁有足夠豐富的物質盤,這往往只有大質量恒星才能提供。然而BEBOP-1c的出現,讓這一理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它所在系統的主星質量僅比太陽略大,伴星質量甚至不足太陽的三分之一,兩顆恒星的總質量遠低于形成巨行星的預期閾值。
研究團隊通過歐洲南方天文臺的高精度光譜儀,對目標恒星進行了長達數年的持續監測。他們發現,恒星光譜中周期性出現的微小偏移,暗示著某種巨大引力源的存在。經過排除恒星自身活動(如耀斑、黑子)的干擾后,研究人員確認這些信號來自一顆公轉周期僅215天的氣態巨行星。更令人驚訝的是,該系統中還存在另一顆質量較小的行星,其軌道比BEBOP-1c更靠近恒星,這種“大行星在外、小行星在內”的軌道配置,在已知行星系統中極為罕見。
“這就像在螞蟻窩旁發現了一頭大象。”英國伯明翰大學的天文學家形象地比喻道。此前人類發現的類似“越級”行星,如2023年報道的LHS 3154b,雖然也圍繞超冷矮星運行,但其質量僅為地球的13倍,遠不及BEBOP-1c的規模。而此次發現的巨行星,不僅質量是前者的5倍,更在如此緊湊的雙星系統中穩定存在,堪稱行星形成領域的“極端案例”。
行星如何在這種極端環境中誕生?研究團隊提出了兩種可能解釋:一是雙星系統形成初期,物質盤并未均勻分布,局部區域物質高度聚集,為巨行星的形成提供了條件;二是兩顆恒星在演化過程中發生了物質轉移,使得原本貧瘠的系統突然獲得了足夠構建巨行星的原料。不過,這些假設仍需更多觀測數據支持——例如,下一代30米級地面望遠鏡建成后,或將通過分析行星大氣成分,揭示其真正的形成機制。
這顆行星的發現過程充滿挑戰。由于雙星系統的引力環境復雜,恒星表面的微小活動都會干擾行星信號的提取。研究團隊不得不比對歷史觀測數據,并動用多臺望遠鏡進行獨立驗證,最終才確認BEBOP-1c的存在。論文合著者透露,他們在分析數據時曾多次懷疑結論的正確性:“就像在噪音中尋找微弱的旋律,每一步都可能走錯方向。”
天文學界對此反應熱烈。有專家指出,BEBOP-1c的發現意味著行星形成理論需要徹底修訂,甚至可能催生全新的模型。更有趣的是,這一發現讓人聯想到太陽系的早期歷史——46億年前,木星是否也曾以類似的方式,在太陽系邊緣的“錯誤位置”誕生,隨后通過軌道遷移到達現址?如果這種猜想成立,那么宇宙中可能存在更多“叛逆行星”,它們以獨特的方式書寫著自己的演化故事。
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人類對宇宙的認知正在不斷被刷新。從流浪行星到“越級”巨行星,這些突破傳統框架的天體,仿佛在向人類宣告:宇宙的規則遠比我們想象的復雜。正如一位研究者所言:“我們剛剛翻開了行星形成領域的新篇章,而BEBOP-1c,或許只是這個新世界的第一行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