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前腳剛發布瀏覽器新品Atlas,后腳夸克便悄然完成了一次頗具深意的更新——新增左滑喚出AI助手功能,將ChatBot入口置于與ChatGPT原本相同的位置。這一巧合,恰如錢鐘書筆下“圍城”的隱喻:外部者渴望進入,內部者試圖突破。在AI大模型領域,OpenAI與阿里巴巴分別代表閉源與開源路線的領軍者,如今卻都試圖模仿對方的模式。這種轉變背后,暗含著AI時代用戶資產核心價值的回歸:上下文信息已成為競爭的關鍵。
夸克的新版交互設計,通過點擊AI助手按鈕或左滑屏幕,均可進入對話界面。更值得關注的是,用戶退出應用后再次打開,仍會停留在之前的對話窗口。這種設計兼顧了兩類用戶需求:習慣與AI持續對話的用戶可保持連貫性,而高頻使用瀏覽器、工具的傳統夸克用戶,仍能通過簡潔路徑操作。據傳,夸克AI助手模塊可能基于Qwen3-Max定制版模型,阿里終于將壓箱底的技術投入消費端應用。
對比豆包,夸克的Chat界面雖形式相似,但對話風格與信息密度截然不同。從實測看,其交互過程中Token消耗顯著,甚至能直接調用夸克網盤資源。這種特性或許解釋了為何此次更新被內部戲稱為“C計劃”——有人聯想到“吃豆人”的吞噬能力,但更合理的解讀是,夸克正探索Agentic Chat模式,試圖在AI應用領域走出差異化道路。
夸克與阿里的野心,在于同時掌握上下文資產與工具使用能力。OpenAI強調ChatGPT的長期記憶功能,正是基于基座模型差距縮小后,獨特價值需轉向無法遷移的理解深度。例如GPT-5初期因替換4o版本導致用戶差評,實則反映了市場對深度上下文需求的認可。如今,夸克正為阿里開辟一條通往消費級AI應用的新路徑。
作為國內日活最高的AI產品,夸克在AIGCRANK榜單中已超越豆包與DeepSeek,三者月活均破億。盡管爭議其用戶基礎源于瀏覽器時代積累,但“先難后易”的策略使其在傳統場景(瀏覽器、搜索、工具)站穩腳跟后,再疊加ChatBot功能,形成獨特優勢。其“超級框”此前需兼顧網址輸入、搜索、對話等多重功能,用戶心智建立難度極高。此次更新將ChatBot獨立為“B面”,與全面AI化的“A面”(集成瀏覽器、網盤、學習等功能)形成互補。
瀏覽器市場的競爭同樣激烈。盡管常被視為大廠“舒適區”,但Atlas、Dia、Comet等產品的涌入,凸顯了AI公司對主動獲取上下文入口的重視。用戶使用主流AI產品時,需頻繁投喂網頁、文件等材料以提升判斷準確度,這種操作充滿機械感。若消費行為集中于瀏覽器,為何不直接通過瀏覽器解決?ChatGPT曾推出Chrome插件,但因上下文獲取有限而被下架,最終推動Atlas誕生——全鏈路控制對實現“終身伴隨用戶”目標至關重要。
在Web生態健康的海外市場,瀏覽器成為AI介入郵件、文檔等場景的最便捷入口。夸克雖在中文互聯網生態中定位不同,但其已完成最難的任務:在傳統領域建立用戶基礎后,只需將Qwen系列大模型封裝至ChatBot,即可借助數億月活用戶實現商業閉環。
夸克的潛力遠超當前表現。盡管打通數據需時間與流程成本,但未來或可將用戶瀏覽、搜索、觀看內容等行為全部納入ChatBot上下文,為每個用戶訓練專屬高精度模型。例如,用戶可要求“從本月拍攝的考研真題中篩選錯誤率最高的題目重新測試”,或“根據我的偏好篩選300G奧斯卡電影并整理文件夾”。這種消費與對話行為的融合,將重新定義AI應用邊界。
高頻使用AI的用戶逐漸意識到:與其雕琢提示詞,不如完善上下文。夸克的新功能恰如一輛“泥頭車”,沖向Atlas、豆包乃至Agent市場。無論“C計劃”是否存在,此次右滑更新都是阿里罕見的通過產品而非競爭驅動的戰略動作,穿透力極強。
十年前,阿里收購UC瀏覽器創下互聯網并購紀錄。當市場認為移動瀏覽器僅是信息流小場景時,夸克通過無廣告搜索、工具創新等細節默默成長。如今,面對高飽和市場,阿里選擇以產品打磨替代高舉高打;在低滲透率領域,則通過場景架構構建優勢。Qwen模型終于擁有大規模消費端產品,阿里正以獨特方式重新定義AI競爭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