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慕尼黑大學的校園里,一位銀發學者仍保持著每日穿梭于實驗室與辦公室的習慣。這位85歲的心理學教授恩斯特·波佩爾,用六十余載的科研生涯詮釋著"學術永動機"的真諦——作為德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他至今保持著每周閱讀三本專業書籍的習慣,實驗室的筆記本上永遠記錄著最新思考。
"真正的衰老始于停止思考的那一刻。"當被問及保持活力的秘訣時,波佩爾教授的眼鏡在燈光下泛著智慧的光澤。這位見證過認知科學多個里程碑的學者,辦公室里既陳列著1960年代的第一代腦電波監測儀,也擺放著最新款的人工智能交互設備。他笑著展示手機里剛下載的科普APP:"了解量子計算的過程,就像年輕時第一次接觸神經網絡模型那樣令人興奮。"
在慕尼黑大學的心理學院,學生們時常能看到這位穿格子襯衫的老教授與青年學者激烈討論。他獨創的"認知節奏"理論,正是源于三十年前對音樂家大腦活動的研究,而如今這個理論正在被應用于老年認知障礙的干預治療。"每個新發現都是重新認識自我的機會,"他撫摸著書架上泛黃的實驗記錄本,"就像去年通過腦機接口技術驗證的假設,讓我重新思考了意識產生的邊界。"
這位拒絕退休的學者,最近正帶領團隊攻關跨模態感知研究。實驗室的白板上密密麻麻寫滿公式,旁邊的便利貼卻貼著孫輩畫的卡通畫。"保持好奇心的秘訣?"他指了指窗臺上旋轉的斐波那契數列模型,"當你能從落葉的紋路里看到數學之美,從孫輩的游戲中悟出認知規律,年齡就只是數字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