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陸女士近日在社交平臺分享了一段特殊經歷:今年國慶假期,她因思念三年前去世的爺爺,嘗試用人工智能工具搜索爺爺陸瑋的生平信息,意外發現了一份完整的個人檔案,并在關聯資料中找到了舊書網售賣的爺爺手稿。這一發現不僅讓她重溫了與祖父的回憶,更引發了網友對AI技術在個人歷史追溯領域應用的熱議。
陸女士回憶,當時她正在返程途中,因堵車感到無聊便打開了AI應用。"完全是無心之舉,突然就想起了爺爺。"她嘗試輸入:"能否找到哈爾濱1930年左右出生的男性陸瑋的生平?"沒想到AI在幾秒內就給出了詳細結果,包含祖父在松江省魯迅文藝工作團的工作經歷等她此前未知的信息。"傳統網頁搜索總被其他同名者覆蓋,這次AI卻精準定位到了正確信息。"
更令她驚喜的是,AI提供的參考資料鏈接中包含一個舊書網站,其中竟有祖父手寫的登記報名表。"我從小跟著爺爺學書法篆刻,一眼就認出了他的筆跡。"陸女士立即購得這份已嚴重老化的手稿,發現其中不僅記載了祖父的生平,還包含她從未聽聞的曾用名。"這些發現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期,仿佛打開了一扇通往過去的門。"
通過持續與AI互動,陸女士還找到了祖父為舞臺劇《曹植》設計舞美的登記資料,上面記錄著多位已故鄰居的名字。"我6歲前和爺爺住在單位公寓,看到這些熟悉的名字特別感動。就像《尋夢環游記》里說的,只要我們記得,逝去的親人就永遠活著。"她已將這份特殊發現告知外地父母,二人表示要親眼看看這些承載著家族記憶的物件。
陸女士的分享在網絡上引發連鎖反應,數十位網友效仿后紛紛曬出"戰果":有人找到了外公16歲時的照片,有人獲得了祖父的手寫文稿。但也有網友反映難以復現類似效果。對此,人工智能專家解釋稱,AI搜索與傳統網頁檢索存在本質差異。
"傳統搜索像大海撈針,按熱度排列結果,冷門人物容易被淹沒。"重慶某智能實驗室副主任指出,"AI會先理解查詢意圖,將關鍵信息拆解為篩選條件,然后從數字化檔案、地方志、劇院目錄等多渠道收集信息,再通過年代、地域等維度排除干擾項,最終將碎片信息整合成時間線。"他以陸女士的案例說明,AI不僅捕捉到了"1930年""哈爾濱""舞美"等核心要素,還從"長尾數據"中挖掘出了畫冊出版記錄等細節。
針對網友提出的"云上資料庫"構想,專家認為技術上已可行,但需解決隱私保護、版權歸屬等現實問題。"可以先建立家庭數字檔案,將手稿、照片等資料掃描標注,構建人物關系網絡,再通過向量數據庫實現智能檢索。"這種輕量化方案既能讓后人便捷獲取家族記憶,又能通過多重驗證機制保障信息可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