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技術加速滲透各行業的背景下,通信運營商的轉型路徑成為業界關注焦點。作為全球用戶規模最大的通信企業,中國移動正通過系統性布局AI領域,試圖在傳統業務增長放緩的階段開辟新賽道。
具身智能的商業化進程成為近期行業熱議話題。在某大型行業論壇上,機器人企業創始人王興興指出,家庭服務機器人需突破技術可靠性、倫理規范、使用安全三重門檻,工業場景則必須達到比人力更優的成本效益比。這種雙重挑戰折射出AI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現實困境。
面對通信市場飽和壓力,中國移動的轉型步伐明顯加快。公司公布的最新戰略顯示,到2028年將實現人工智能領域投資規模翻倍,重點建設十萬卡級智算集群,打造國內領先的智能計算基礎設施。這一決策背后,是傳統通信業務增長乏力的現實——今年上半年該公司營收出現六年來首次中期下滑,行業整體收入增速較去年同期下降1.9個百分點。
市場存量競爭的特征在數據中尤為明顯。工信部統計顯示,前八個月電信業務收入同比增長0.8%,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18.19億戶,但凈增用戶數較上年末減少42%。運營商負責人公開表示,低價套餐競爭和攜號轉網異化現象,進一步壓縮了市場拓展空間。
AI業務已顯現出增長潛力。據內部人士透露,2025年上半年相關收入達數十億元,主要來自算力租賃、模型服務、數據標注等板塊。雖然當前規模占整體營收比例較小,但增長軌跡呈現明顯上升趨勢。董事長楊杰在業績說明會上強調,AI收入統計存在技術難度,其規模效應將在基礎設施完善后逐步釋放。
公司的戰略定位聚焦三個維度:在供給端構建"九天"系列行業大模型矩陣,形成覆蓋基礎設施、平臺服務、模型服務的完整架構;在匯聚端建立模型訓練、評測、創新三大基地,聯合產業伙伴開發新型計算架構;在運營端推出智能體產品矩陣,深化智能終端、車聯網、工業機器人等新興領域布局。
行業分析師指出,運營商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其網絡基礎設施優勢。通過整合計算、存儲、傳輸資源,中國移動可形成獨特的AI服務能力。這種轉型不是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通過系統集成創造新的價值增長點。當前十萬卡集群的建設規劃,正是這種戰略思維的具象化體現。
從投資結構變化可見轉型決心。2025年算力投資達373億元,近兩年AI專項投資超120億元且保持高速增長。這種資金配置的調整,標志著公司正從管道提供商向智能服務商轉變。雖然短期回報存在不確定性,但基礎設施的先發優勢可能帶來長期競爭優勢。
在應用場景拓展方面,中國移動選擇"雙輪驅動"策略。既開發通用型智能服務產品,也針對工業、醫療、教育等垂直領域打造定制化解決方案。這種差異化布局既能覆蓋大眾市場,又能深入專業領域,形成完整的AI服務生態。
技術專家認為,運營商的AI轉型具有獨特路徑。不同于互聯網企業的算法競爭,通信企業更注重基礎設施與智能服務的融合。通過構建智能計算網絡,可將通信管道升級為價值創造平臺,這種模式可能重塑行業價值分配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