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meta公司首席技術官博斯沃思在一場內部交流會上透露,人形機器人已與增強現實(AR)業務并列,成為公司未來戰略的核心方向。據其介紹,meta計劃在未來數年內投入“數十億美元”,開發一套可對外授權的通用軟件平臺,旨在成為機器人領域的“安卓系統”。這一戰略的核心是避開硬件制造的激烈競爭,轉而通過軟件平臺連接各類機器人硬件,形成開放生態。
博斯沃思明確表示,meta不會涉足機器人本體的規模化生產,而是效仿谷歌在智能手機領域的模式——提供操作系統授權,吸引硬件廠商加入生態。這一路徑的邏輯在于,當前機器人行業的瓶頸在于“大腦”而非“軀體”:硬件技術雖已取得突破,但讓機器人理解復雜物理環境、完成精細操作的能力仍待提升。meta希望通過集中資源攻克軟件層面的“世界模型”,掌握行業標準的制定權。
從商業邏輯看,平臺模式能規避硬件業務的高成本與高風險。制造實體機器人需承擔供應鏈管理、生產成本及庫存壓力,而軟件平臺可通過授權模式以更低成本服務多元廠商。meta的目標是成為機器人行業的“規則制定者”,通過生態建設占據價值鏈頂端,而非依賴單一產品銷售。這一選擇也與其技術優勢契合——公司在人工智能、軟件工程及平臺運營領域積累深厚,而硬件制造并非其傳統強項。
meta的機器人戰略并非臨時起意。早在2025年初,路透社便披露其在現實實驗室組建了專項團隊,研發可承擔家務等體力任務的人形機器人。此次戰略升級,可視為對元宇宙業務進展不及預期的補充。自2021年更名meta并高調押注元宇宙以來,相關技術的落地速度遠低于市場預期。在此背景下,人形機器人被寄予厚望,若能提前占據軟件平臺高地,或可彌補元宇宙的戰略缺口,為未來十年科技競爭贏得主動權。
然而,復制安卓的成功面臨多重挑戰。安卓系統的崛起得益于智能手機硬件的高度標準化,而人形機器人的硬件異構性遠超想象。從關節電機到靈巧手,不同廠商的硬件設計差異顯著,軟件平臺需兼容從工業機械臂到家用服務機器人的多元需求,適配難度呈指數級增長。中國在全球人形機器人硬件供應鏈中占據63%的份額,meta若想推動硬件廠商適配其平臺,還需應對地域化協作的復雜性。
開發者生態的構建同樣艱難。安卓的成功離不開谷歌搜索、應用商店等資源的協同,而機器人領域需要更專業的工具鏈支撐。meta需從零打造涵蓋仿真測試、安全認證、數據管理的全周期開發環境,并投入資金補貼開發者。更關鍵的是,機器人軟件的變現路徑尚未清晰——工業場景傾向定制化方案,消費級市場則需培育用戶付費習慣。若延續安卓的免費授權模式,meta或難以短期內回收巨額投入;而收費模式又可能削弱對硬件廠商的吸引力。
應用場景的分散性進一步增加了難度。智能手機的核心功能集中于通訊與娛樂,開發者可聚焦打造“現象級應用”;而人形機器人需覆蓋工業、家庭、醫療、農業等多個場景,每個領域的需求差異巨大,導致開發者難以聚焦。若市場放量滯后,meta的數十億美元投入可能面臨回報周期過長的風險。考慮到其Reality Labs部門過去四年累計虧損超680億美元,持續投入而無短期回報或影響投資者信心。
競爭格局亦不容樂觀。谷歌已推出針對機器人和具身智能的Gemini Robotics 1.5系列模型,可實現視覺信息到運動指令的轉化,并對物理世界進行推理。開源陣營中,Open Mind的OM1 Beta系統支持多款機器人平臺及第三方大模型接入,以“免費+協作”模式快速吸引開發者。特斯拉則通過視覺數據驅動策略,將Optimus與自動駕駛業務深度綁定,形成“算法-數據-算力”的閉環。盡管2025年9月Optimus AI核心團隊成員Ashish Kumar離職加入meta,但特斯拉的技術整合進度仍具威脅。
工業與消費端的垂直玩家也在分化市場。西門子、羅克韋爾自動化等工業巨頭憑借對高端制造場景的理解,占據了定制化OS市場,其系統通過TüV安全認證等合規優勢,成為汽車、電子等行業的首選。與智能手機依賴C端需求統一不同,機器人的核心需求在B端,客戶更關注安全合規與定制化適配。meta若主攻B端,需突破西門子、羅克韋爾等廠商的合規壁壘。
meta的機器人戰略,既是AI與具身智能融合趨勢的體現,也是延續“生態主導權”爭奪邏輯的必然選擇。數十億美元的投入彰顯了其復刻安卓神話的決心,而行業碎片化現狀與軟件瓶頸也提供了理論上的成功可能。但硬件異構性、開發者生態培育、商業模式模糊性等問題,仍需跨越技術、生態與商業的多重考驗。這場關于“下一個計算平臺”的競賽才剛剛開始,meta能否在挑戰中找到平衡,將決定其“機器人安卓夢”的成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