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九天的2025國際音像藝術作品博覽會(簡稱音博會)在北京藝術中心圓滿落幕。這場由國家大劇院與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文化盛會,吸引了5.5萬名觀眾到場體驗,其中10月2日單日客流突破1.1萬人次。

作為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之一,北京藝術中心依托毗鄰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和大運河的地理優勢,將1.5萬平方米的室內外空間打造成集展覽、交流、科技體驗與休閑于一體的綜合文化場域。本屆音博會特別設置了音像展區、音像科技區、圖書文創區及首次增設的發燒音響區,涵蓋特展、試聽、交流等全鏈條體驗,展陳規模與科技含量均創歷史新高。
環球、索尼、華納等國際品牌與中國唱片、太平洋影音等本土老字號同臺競技,鄧麗君再版黑膠、年度發燒唱片等近6000件音像珍品引發集體回憶。聲像π唱片墻、歌詞臺階等創意展陳成為網紅打卡點,其中科大訊飛AIGC聲波墻通過視聽味覺的多維串聯,讓觀眾驚嘆"藝術竟可品味"。發燒音響區搭載的全景聲智慧系統與丹拿專業音響打造的沉浸空間,為音樂愛好者提供了極致聽覺享受。
科技賦能成為本屆展會最大亮點。丹拿沉浸聲座艙通過360度環繞聲場技術,將體驗者置于"維也納金色大廳"中心位置,有觀眾評價:"聲音從四面八方涌來,仿佛被音樂包裹"。MR、VR等前沿技術的集中展示,使傳統音像藝術煥發數字時代新魅力。

藝術展演板塊同樣精彩紛呈。3場藝術電影、5大主題展覽、12場大師講座與31場小舞臺演出構成密集藝術矩陣。著名作曲家舒楠分享創作靈感時強調"藝術源自孤獨中的自然流淌",王凱、米晨晨的即興演唱與大劇院原創音樂劇《戰爭與和平》形成跨時空呼應。中央音樂學院等五所高校聯合呈現的民族樂器展演,通過服裝走秀與少數民族民歌展示,彰顯中國藝術的當代創新力。
戶外區域化身文化樂園,北藝草坪的露營區配備完整休閑設施,爵士樂演出與魔術巡游、泡泡秀等互動項目吸引眾多家庭參與。文創市集串聯圖書、黑膠與美食攤位,咖啡香與黑膠唱片造型甜點構成獨特秋日記憶。繪畫工坊、月餅制作等體驗活動,配合"聲息萬變——從機械波到云端的聲音之旅"特展,以珍貴展品梳理聲音傳播史,兼具趣味性與科普價值。
服務保障體系展現人文關懷。261趟接駁車運送2437人次,陰雨天免費發放的3000件雨衣解游客燃眉之急。機器人"小藝"完成8386次互動咨詢,上千名大學生志愿者累計服務萬余小時。持大運河博物館票根可免費乘坐專線接駁車、消費記錄兌換展演票等惠民措施,使2866位觀眾享受文化福利。
據閉幕日回收的1453份有效問卷顯示,觀眾整體滿意度達96%。鄭女士接受采訪時表示:"丈夫沉浸黑膠世界,我流連書攤,孩子熱衷戶外活動,全家需求都得到滿足。"這種"各得其所"的體驗成為普遍反饋,市民普遍認為展會"集藝術性與娛樂性于一體,幸福感強烈"。這場音像藝術嘉年華,不僅推動著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更以多元形態詮釋著藝術與生活的美好共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