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的黑土地披上了絢麗的紅裝。近十萬畝高粱在秋風中搖曳,沉甸甸的穗子泛著紅光,仿佛為大地鋪上一層緋色錦緞。這片位于北緯43度的黑土沃野,因肥沃的土壤和獨特的生態,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如今正以豐收的姿態,訴說著自然與農耕的和諧交響。
9月16日,“走進汾酒第一車間”活動在此拉開帷幕。這是汾酒繼新疆奇臺基地之行后,再次開啟的原糧溯源之旅。專家學者、行業代表深入田間,觸摸高粱的脈絡,聆聽風與穗的對話,共同見證汾酒從“一粒糧”到“一滴酒”的品質升華。
為何汾酒將原糧基地選址于梨樹縣?答案藏在這片土地的自然稟賦中。作為世界四大黑土區之一的松遼平原腹地,梨樹縣享有“東北糧倉”的美譽。這里黑土深厚、晝夜溫差大,為高粱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產出的高粱顆粒飽滿、淀粉含量高,成為釀造優質白酒的理想原料。
“好糧釀好酒”,梨樹縣的高粱基地是汾酒品質的起點。十余年前,汾酒便在全國范圍內優選糧食產區,布局原糧基地,梨樹縣成為其東北高粱版圖的重要一環?;顒又校瑢<覀兿囟?,圍繞“糧心品質”展開深度探討。
中國科學院研究員謝旗指出,高粱的澀味源于單寧,而單寧在發酵過程中可轉化為醛類、醇類等香味物質,賦予酒體獨特的風味。汾酒選用的“粳高粱”支鏈淀粉含量高,籽粒大、殼薄,易于破碎,發酵效率更佳,是釀造清香型白酒的關鍵。
汾酒對品質的追求貫穿全鏈條。山西杏花村汾酒廠總工程師韓英介紹,從選地、育種、種植到倉儲,汾酒建立了閉環管理體系:優選土地,確定適宜種植區;精選品種,制定科學規范;完善倉儲,確保原糧質量統一。數字化手段也被引入農業管理,通過氣象數據、土壤信息自動收集系統,實時調整種植策略,提升原糧品質。
這場“糧心”征程始于2009年。當時,汾酒率先將糧食基地建設納入企業戰略,十余年間持續投入,形成覆蓋山西、吉林、甘肅、內蒙古等地的150余萬畝原糧基地,構建了“土地備案+五統一”的標準化管理模式。
這一布局不僅筑牢了品質根基,更開創了中國白酒行業品質溯源的新范式。汾酒從源頭構建供應鏈護城河,為品質提供堅實保障。同時,種植釀酒高粱的產值遠高于普通作物,帶動了地方農業經濟發展,助力農民增收。2023年,汾酒榮獲“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稱號,實現了企業發展與鄉村振興的雙贏。
除了夯實產業鏈,汾酒還致力于“講好故事”。自2021年起,“走進汾酒第一車間”活動已連續舉辦五年,成為行業矚目的品質IP。五年間,汾酒足跡遍布山西沁縣、汾陽、甘肅山丹、河北張北等地,通過基地建設將原料品質可視化,增強了品牌與消費者的信任紐帶。
好酒是人與土地的共釀,是風霜雨露的饋贈,更是對初心的堅守。從一粒種子到一杯美酒,汾酒的“糧心”之路,映照著從源頭起筆、以品質筑基的格局,通往中國白酒更廣闊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