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白酒逐漸褪去濃烈的酒香,飲料卻悄然染上微醺的氣息,這場由消費者偏好驅動的跨界融合,正在重塑中國酒水市場的年輕化格局。2024年9月,元氣森林與絕對伏特加聯名推出5度氣泡酒,瀘州老窖與茶百道時隔五年重啟“醉步上道”奶茶,可口可樂聯合杰克丹尼在日本推出姜汁風味預調酒——三大案例、六個品牌不約而同聚焦低度酒精飲品,折射出行業對年輕消費群體的深度爭奪。
白酒企業的轉型尤為顯著。瀘州老窖此次回歸的“醉步上道”明確標注每杯含白酒≥2克、酒精濃度≤0.5度,并在宣傳中反復強調“真白酒入茶”概念。盡管部分消費者認可其“酒香不沖”的微醺體驗,但也有聲音認為奶茶與酒味的結合顯得突兀。這種分化恰恰印證了年輕群體的核心訴求:他們追求的是酒精帶來的氛圍感,而非傳統白酒的刺激感。茅臺與瑞幸合作的“醬香拿鐵”首日銷量突破542萬杯,會稽山推出“爽酒”氣泡黃酒,五糧液在韓國試水五糧Highball,均通過降低酒精度、強化氣泡感與多風味設計,試圖突破傳統酒類的消費邊界。
更激進的探索已延伸至無醇領域。牛欄山推出無醇白酒,澳大利亞品牌Lyre's布局無酒精烈酒,國內“武當素酒”則以“有酒味、0酒精”為賣點,借用道家“葷酒”“素酒”概念進行文化包裝。這些產品背后,是酒企對“去酒味化”的極致演繹——通過剝離酒精的生理刺激,保留飲酒的文化儀式感,從而吸引更多非傳統飲酒人群。
與白酒的“減法”策略形成對比,飲料企業正通過“加法”切入酒飲賽道。可口可樂自2018年在日本推出“檸檬堂”氣泡酒后,持續拓展酒精產品線:2023年與杰克丹尼合作罐裝威士忌可樂,2024年9月再推姜汁Highball即飲雞尾酒。國內品牌同樣動作頻繁:娃哈哈旗下KellyOne推出3.5度氣泡酒,統一上線8度“Uni-Wonder”系列,東鵬飲料的“VIVI雞尾酒”以8度白桃、柑橘口味探索微醺場景。飲料與酒精的融合,已成為行業公認的年輕化路徑。
這場雙向奔赴的核心目標,直指Z世代的消費特征。中國酒業協會數據顯示,18-35歲群體已占白酒消費主力的60%以上,其中63%傾向于選擇低度微醺產品,高度白酒消費占比同比下降12%。五糧液調研顯示,白酒在年輕人中的偏好度僅為19度,遠低于啤酒(52度)和果酒(29度)。年輕人對酒精的需求已從“功能消費”轉向“情緒消費”——他們需要的是清爽口感與可控的放松體驗,而非酒精本身的沖擊力。
如何把握酒精添加的“黃金比例”成為關鍵。里斯咨詢報告指出,39.6%的年輕人青睞10度左右的酒飲,僅11.2%偏好30度以上產品。市場上,含酒精現制飲品多集中在0.5度(如茶百道“醉步上道”),預調雞尾酒主流度數為5度(如元氣森林聯名款),而主打“強爽”口感的產品則以8度為主(如東鵬“VIVI雞尾酒”)。這種度數分層,精準對應了從酒類新手到進階消費者的不同需求。
日本三得利的案例提供了跨文化參考。2009年,面對威士忌消費在20-35歲人群中從52%跌至18%的困境,三得利推出9度罐裝Highball,通過“像喝啤酒一樣喝威士忌”的定位,一年內將“角瓶”威士忌銷量從8萬箱推升至80萬箱。但中國市場的反饋顯示,年輕消費者更偏好低度產品:天貓三得利旗艦店銷量前六的預調酒均為3度,9度產品甚至未上架。這表明,低度化趨勢雖具普適性,但具體度數選擇需因地制宜。
九德定位咨詢公司創始人徐雄俊指出,低度酒與含酒精飲料的長期發展,取決于品類界定與場景構建。企業需在細分市場中找準定位,通過產品名稱、消費場景與目標人群的精準匹配,才能將“微醺經濟”轉化為可持續的消費動力。當白酒企業卸下“烈酒”包袱,飲料品牌添上“微醺”標簽,這場關于酒精度數的博弈,正重新定義中國年輕人的飲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