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董事長雷軍在近期一場媒體交流活動中透露,公司內部決策氛圍異常活躍,高管團隊常因技術路線和戰略方向展開激烈討論,甚至為單一議題爭論長達一年。這種看似“內耗”的機制,實則成為規避重大決策失誤的關鍵防線。
在年度演講中,雷軍以“改變”為主題,首次公開小米玄戒芯片研發細節與造車戰略布局。這款全球第四款3nm制程手機SoC芯片的推出,標志著小米技術自主化邁入新階段。與此同時,首款SUV車型YU7上市即創下3分鐘訂單超20萬、18小時鎖單24萬的行業紀錄,但產能瓶頸隨即成為制約發展的核心矛盾。
品牌發展遭遇雙重挑戰:3月安徽SU7車型輔助駕駛事故引發全行業安全審視,隨后前艙蓋設計缺陷導致大規模維權,最終促使11.7萬輛問題車輛啟動召回。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指出,L2級領航輔助系統在極端場景下的識別缺陷構成安全隱患。雷軍雖未直接回應爭議,卻在演講中強調小米正通過技術迭代重塑公眾信任。
戰略轉型方面,雷軍宣布將未來五年研發投入提升至2000億元,較原計劃翻倍。這家從互聯網基因成長的企業,正加速向智能制造領域滲透。“硬核科技公司需要使命驅動,而非機會導向”,雷軍如此闡釋轉型邏輯。手機業務線直接跳過16代命名,以小米17系列對標iPhone的舉動,引發關于高端化突破的廣泛討論。
在高端市場攻堅戰中,雷軍披露小米已形成“科技引領、認知引領、審美引領”三大方法論。數據顯示,2021-2023年間其演講中“高端”一詞提及頻次從31次增至46次,對標蘋果的戰略意圖愈發明顯。但雷軍坦言,要實現360度無死角的技術覆蓋,仍需經歷“先突破10個點,再擴展至20個點”的漸進過程。
汽車業務呈現冰火兩重天:YU7交付量突破4萬臺的同時,產能爬坡困境日益凸顯。雷軍承認作為行業新兵,小米在生產效率上與成熟車企存在差距,但強調“高標準要求是進步的動力”。對于外界質疑,他特別提及六部委整治網絡黑產的行動,呼吁營造良性競爭環境。
在組織文化層面,雷軍披露定制服務項目曾引發內部激烈爭論。反對者認為大眾品牌難以駕馭個性化需求,但包容的試錯文化最終推動項目落地。“只要風險可控,我們鼓勵大膽嘗試”,這種決策機制雖導致部分項目爭議持續一年,卻顯著提升了戰略準確性。
供應鏈自主化進程取得實質突破。雷軍指出,五年前啟動的智能制造轉型已結出碩果:手機業務1萬多名研發人員推動下,紅色發光主材、超級像素等核心技術實現國產突破。這種從應用層創新向材料級創新的跨越,正在重構全球產業競爭格局。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雷軍提出“六邊形戰士”發展策略,即在各個技術維度建立優勢。他特別提及蔚小理等新勢力車企的貢獻,認為理想開創的大空間增程路線具有示范效應。對于未來五年,雷軍設定每年提升1%市場份額的漸進目標,強調小米作為長跑型選手的時間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