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屆聚合智能產業發展大會上,維他動力聯合創始人趙哲倫與多家媒體展開深度對話,圍繞消費級機器人產業的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分享了獨到見解。作為一家成立僅一年的機器人企業,維他動力憑借團隊核心成員在自動駕駛和智能汽車領域的深厚積累,已獲得聯想創投、百度風投、高瓴資本等頭部機構3億元融資,并計劃于今年10月投產首款四足機器人Vbot。
趙哲倫指出,當前消費級機器人仍處于技術驗證向產品化過渡的階段。"從實驗室Demo到用戶真正愿意付費的商品,需要經歷三個關鍵節點:技術可行性驗證、產品功能定義、商業化價值匹配。"他坦言,目前行業內尚未有企業完成全鏈條閉環,"大多數產品仍停留在'能做什么'的階段,而非'為什么需要'的階段"。
針對市場期待的"機器人iPhone時刻",趙哲倫提出不同觀點:"當前產業更需要的是'機器人Walkman'——一個能精準解決特定場景需求、技術成熟度與成本達到平衡點的產品。"他以隨身聽為例,強調技術創新需與時代需求同頻共振,"1980年代Walkman的流行源于便攜式音樂播放的剛需,而2000年代iPhone的成功則建立在智能手機生態成熟的基礎上"。
在技術路線選擇上,維他動力聚焦四足機器人而非人形機器人。趙哲倫解釋稱:"空間移動能力是機器人的核心技術底座,四足形態在復雜地形適應性、運動穩定性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他透露,Vbot將搭載可擴展的通用平臺,支持相機、機械臂等外設接入,"未來它可以是移動攝影師、智能搬運工,甚至是家庭服務終端"。
面對宇樹科技在四足機器人市場69.75%的占有率,趙哲倫表現出強烈信心:"C端消費市場的增長速度遠超B端,而我們的產品定位正是家庭場景。"據其預測,2026年國內消費級四足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7-8萬臺,維他動力有望占據60%份額。這一判斷基于團隊在汽車行業積累的試制經驗,"我們將把汽車產線的質量管控標準引入機器人生產,確保10月投產后的產品穩定性"。
在供應鏈建設方面,趙哲倫承認中國機器人產業仍處于"前福特時代"。"當前零部件成本居高不下,部分環節毛利超過50%,這既源于量產規模不足,也反映出生產自動化程度較低。"他透露,維他動力正與汽車產業鏈伙伴合作推進關鍵部件自研,"只有通過規模化生產把成本壓下來,才能讓更多家庭用得起機器人"。
談及跨行業創業的決策邏輯,趙哲倫將機器人產業與十年前的智能電動車市場進行對比:"汽車產業的核心技術如電池、電機、傳感器已實現國產化,這些能力可以直接遷移到機器人領域。更重要的是,中國在機器人供應鏈上已形成不可替代的優勢——特斯拉若脫離中國供應鏈,其機器人產品根本無法落地。"
對于行業人才短缺問題,趙哲倫認為需要重構培養體系:"傳統機器人領域的人才未必能適應具身智能的發展需求,我們更需要跨界融合的實操型選手。"他透露,維他動力團隊中既有來自理想汽車、地平線的資深專家,也吸納了大量年輕工程師,"通過實際項目錘煉,兩三年內中國將涌現大批具備機器人開發經驗的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