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治理的復雜場景中,共享單車違規停放、草坪垃圾堆積等問題長期困擾著管理者。如今,一種新型“城市助手”——機器狗正逐步走進現實,為破解這些治理難題提供創新方案。
在寶山區南大智慧城,機器狗巡街已從概念走向實踐。9月28日,這里將正式發布機器狗巡街訓練場景。該項目由南大智慧城與上大通用智能機器人研究院合作,以宇樹機器人本體為基礎,針對“安全巡查”這一公共服務場景進行深度開發。經過數月的技術迭代,團隊成功解鎖了違章停車識別、堆物整治等多個創新應用場景。南大公司董事長張鵬表示,這不僅是科技創新與城市管理的深度融合,更為上下游企業提供了開放的創新平臺。目前,南大智慧城已吸引近十家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相關企業入駐,其中部分團隊專注于垂直細分領域的二次開發,形成了龍頭企業專注本體研發、創新團隊深耕應用場景的產業生態。
機器狗的研發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初期,團隊選擇了一款消費級機器狗進行樓宇內巡檢實驗,效果良好。但當面對復雜的室外環境時,小型機器狗的局限性逐漸顯現。經過反復比選,團隊最終選定了具備更強戶外作業能力的B型工業級機器狗。選型確定后,如何根據實際場景“加裝”功能成為新的挑戰。上大通用智能機器人研究院副院長華子愷指出,機器狗的視覺能力是關鍵。為了讓它“看清”違規行為,每臺設備都配備了紅外攝像頭、可見光攝像頭和魚眼攝像頭。紅外和可見光攝像頭確保機器狗在晝夜環境下都能保持視野,而魚眼攝像頭則用于監測周圍環境,保障巡檢安全。
經過三個月的試驗,機器狗的“視力”顯著提升,已從需要工程師跟隨運行發展到能夠獨立行走。這一進步為后續的功能擴展奠定了基礎。目前,團隊正計劃為機器狗嵌入語音播報模塊和警報功能,以應對巡檢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干擾。例如,在成都春熙路商圈,機器狗與警察共同巡邏時,曾因市民好奇圍觀而影響巡查路線。新增的語音功能將使機器狗能夠友善提醒圍觀者,未來還可能加入互動模塊,提升人機交互體驗。
要讓機器狗真正適應巡檢場景,僅靠技術提升還不夠,還需要標準磨合。華子愷舉例說,當機器狗發現一輛共享單車停放在某個區域時,它需要明確的標準來判斷是否違規,以及如何處理。南大智慧城以半開放式空間為主,城市管理與樓宇管理的職責存在模糊地帶。因此,團隊需要向機器狗輸入精細化的指令和語料,使其在研判時更加精準。
南大智慧城之所以能率先探索機器狗巡檢,與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和治理需求密不可分。作為上海“南北轉型”的重要承載區域,南大智慧城經過十余年更新改造,正邁入產業載體密集投用期。6.3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密布著數十棟載體,若采用傳統“堆人力”模式,運營方每年需投入數千萬元,且難以保證各片區服務品質的統一。從違章停車標準到綠化帶垃圾清運速度,這些細節直接影響著區域對創新團隊和企業的吸引力。
張鵬將目光投向了今年初進駐的科研機構——上大通用智能機器人研究院。該研究院由宇樹科技、上海大學和寶山區三方共建,依托上海大學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等優勢學科資源,在創新應用場景開發上具備較高的容錯率。相較于結果導向的市場團隊,科研機構更適合作為場景研發階段的“創新合伙人”。
與封閉的產業園區不同,南大智慧城的開放場域對機器人提出了更高要求。機器狗不僅需要與行人互動,還需識別和避讓疾馳的汽車。不過,華子愷認為,仍處于煥新期的南大智慧城人流、車流相對可控,為機器狗提供了理想的“新手訓練場”。
對于機器狗的未來應用,南大智慧城還有更多設想。目前,區域已開通軌道交通7號線和15號線,未來還將規劃18號線、31號線和城際鐵路南何支線。這些隧道管廊的巡檢既復雜又危險,能否交由機器狗完成?目前,南大智慧城已與相關企業達成初步合作意向,計劃開展場景測試,進一步拓展機器狗的應用邊界,從地面走向地下,構建更立體的城市智能巡檢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