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在近期舉辦的一場年度演講中,以“改變”為主題,深入回顧了小米在芯片研發與汽車制造領域的突破歷程。這場演講不僅揭示了小米面對行業挑戰時的戰略選擇,也展現了其從互聯網公司向“硬核科技公司”轉型的堅定決心。
雷軍坦言,五年前小米營收突破2000億元并躋身世界500強時,他內心卻充滿焦慮。當時,蘋果、三星、華為等科技巨頭如同一座座難以逾越的高山,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尤其是在中國市場,六大主要手機廠商的市場份額幾乎持平,均在15%-16%之間。面對這樣的壓力,小米一度陷入“躺平認命”還是“繼續打拼”的抉擇。最終,團隊決定持續投入底層核心技術,開啟轉型之路。
芯片研發是小米轉型的重要一環。雷軍透露,小米早在2014年就成立了松果電子,試圖通過自研芯片突破技術瓶頸。2017年,首款芯片“澎湃S1”搭載于小米5c上市,初期表現亮眼,但隨后因戰略失誤和管理協同問題陷入困境。2018年,小米不得不暫停手機SoC芯片的研發,轉而聚焦小芯片領域,保留技術火種。
復盤松果的失敗,雷軍認為主要原因在于兩點:一是切入點選擇錯誤,自研手機SoC若從中低端入手幾乎無望,只有瞄準高端市場才有一線生機;二是自研芯片需要手機團隊的全力支持,而松果電子在管理上相對獨立,與手機團隊的協同困難重重。這些教訓為小米后續的芯片戰略提供了重要參考。
2021年,小米重啟芯片研發,盡管松果失敗的陰影仍在,團隊通過不懈努力重新組建了隊伍。2025年5月,小米推出兩款芯片——玄戒O1及玄戒T1,其中玄戒O1搭載于小米15 S pro和小米Pad 7 Ultra,玄戒T1則用于小米S4智能手表。雷軍自豪地表示,小米成為中國大陸首家發布3nm制程旗艦芯片的公司,首款旗艦SoC表現達到第一陣營水平。
然而,雷軍也清醒地認識到,自研手機SoC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他透露,至少需要十年時間、投入五百億資金,玄戒的路才剛剛開始,談成功還為時過早。他鼓勵團隊:“芯片是小米成功的必由之路,不干肯定輸,不試試怎么知道干不成?”
在芯片領域取得突破的同時,小米在汽車制造上也邁出了堅實步伐。雷軍分享了小米SU7和YU7車型的研發故事。他透露,2022年夏天是YU7開發的關鍵期,這款車被視為小米汽車的“最后底牌”。面對市場競爭,小米拒絕“抄作業”,決定開發運動型SUV,而非跟隨理想等品牌的大空間SUV路線。
雷軍還提到,小米曾拆解三輛特斯拉Model Y進行學習,從零部件到整體設計,逐一研究。他坦言,造車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遠超預期,尤其是小米汽車發布后,成為全網被黑得最慘的品牌之一。對此,他強烈支持六部委打擊黑水軍、黑公關的行動,認為汽車產業需要一個風清氣正的環境才能持續發展。
在演講中,雷軍還介紹了小米17系列的發布情況。盡管自研芯片取得進展,但小米17系列并未搭載玄戒芯片,而是首發了高通第五代驍龍8至尊版芯片。這款芯片采用第三代3nm制程,CPU主頻達到4.6GHz,GPU功耗下降20%,并配備了立體環形冷泵技術,有效降低核心溫度。
小米17系列在配置上也有諸多亮點。例如,小米17 Pro系列搭載“妙享背屏”,支持動態通知、AI壁紙、背屏自拍等功能,甚至可以變身游戲掌機。該系列起售價為4999元,相比前代產品有所降價。雷軍表示,小米手機這一代的產品力實現了跨代升級,與iPhone 17全系列相比有多處超越。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雷軍強調,小米是長跑型選手,時間越長越強大。在中國手機市場,小米打的是持久戰。他呼吁行業合作共贏,認為國產汽車都在進步,沒必要搞得很難看。小米作為后來者,享受了時代紅利,也有責任推動整個行業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