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項關于古脊椎動物演化的重大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上發表,引發學界廣泛關注。該研究由自貢恐龍博物館聯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多家國內外機構共同完成,首次系統提出了原始頜關節與次生關節演化的四階段序列,為理解脊椎動物形態功能演化提供了關鍵證據。
研究的核心突破圍繞兩件珍貴化石展開,其中一件為自貢恐龍博物館館藏的川南多齒獸標本。這種中侏羅世三列齒獸類化石最初于1984年由何信祿、蔡開基兩位學者研究命名,當時便注意到其獨特的"關節突"結構。研究團隊通過高精度CT掃描、三維重建及形態學分析,發現該標本具有形態特異的齒骨髁-顴骨窩次生頜關節,這在四足動物中尚屬首次發現。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毛方園研究員指出,這項發現突破了傳統對次生關節形態的認知框架。研究團隊提出的四階段演化序列中,川南多齒獸的次生頜關節為第三階段提供了非病理性的關鍵實證,表明哺乳形動物在演化過程中存在多樣化的頜關節趨同演化現象。這種特殊的關節結構不僅擴展了哺乳動物關鍵特征的演化序列,更構建了首個原始與次生頜關節的系統演化框架。
研究顯示,頜關節的演化路徑由多重因素共同塑造。除體型變化外,咬合生物力學重構、生態行為適應以及表型可塑性都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川南多齒獸頭骨重建表明,其特殊的頜關節結構與進食方式、生態位占據密切相關,為理解脊椎動物形態功能演化提供了典型案例。
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部主任江山表示,作為大山鋪恐龍動物群的代表性標本,川南多齒獸的再研究充分體現了前沿科技手段在古生物學研究中的價值。自貢地區豐富的恐龍化石資源,特別是三列齒獸等古脊椎動物化石的集中發現,為深入開展相關研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材料基礎。未來,博物館將持續依托多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及院士工作站,深化與國內外科研機構的合作,推動四川盆地古脊椎動物研究的深入發展。
該研究由自貢恐龍博物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祿豐自然資源局、楚雄彝族自治州古生物化石研究中心、重慶古生物研究院及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等單位聯合完成,標志著我國在古脊椎動物演化研究領域取得了又一重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