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屆琶洲算法大賽中,一項聚焦城市視覺任務的賽題引發行業熱議。來自上市企業佳都科技的佳知慧行團隊,憑借一項突破性技術方案成為焦點——該方案首次實現了交通行業算法在太空衛星上的完整運行,標志著全球軌道AI計算邁入工程化應用階段。
這項創新技術的核心支撐來自國星宇航的太空計算星座。2025年5月,該星座首批衛星成功入軌,構建起全球首個常態化商業運營的太空算力網絡。與傳統遙感衛星不同,這批衛星搭載了星載計算平臺,可直接在軌道上完成圖像采集、模型推理和結果回傳的全流程處理,無需將數據傳回地面處理。
在具體任務執行中,地面系統向衛星發送任務請求后,衛星根據軌道位置自動完成目標區域圖像采集。采集的圖像數據直接輸入星載計算平臺,通過部署在衛星上的AI模型進行實時分析處理,最終將處理結果通過星間激光通信網絡回傳至地面終端。整個過程實現了"數據采集-模型推理-結果反饋"的閉環,將傳統遙感流程的響應時間大幅壓縮。
支撐這一技術突破的是國星宇航"星算"計劃的戰略布局。該計劃擬構建由2800顆計算衛星組成的近地軌道算力網絡,通過星間激光通信技術實現衛星在軌聯網,形成總算力超過10萬P的天基計算基礎設施。系統具備支持億級參數模型穩定運行的能力,可同時處理圖像采集、模型推理、任務調度和通信回傳等復雜任務。
作為該系統的首個商業用戶,佳都科技的實踐驗證了太空計算網絡的可行性。在本次任務中,團隊將城市視覺分析模型部署至軌道衛星,成功完成了從數據采集到決策反饋的全流程驗證。這一突破表明,太空計算節點已從技術驗證階段進入真實可用的商業化運營階段。
這項技術革新帶來的不僅是物理空間的算力延伸,更是系統架構的革命性改變。當AI模型能夠在軌道衛星上獨立運行時,算力的邊界突破了地面限制,形成了"數據獲取-模型處理-結果反饋"的全新空間維度。對于需要實時決策的應用場景,這種近源處理能力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操作可能性。
隨著首批衛星的商業化運營,中國企業在軌道AI網絡建設領域確立了領先地位。這種系統性的技術路徑,為全球智能基礎設施的空間擴展提供了全新范式。通過構建持續運行的太空計算節點,中國正以獨特的工程實踐,開啟通向軌道級算力系統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