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特色作物研究院柑橘種質創新團隊近日在《Scientific Data》期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首次完成對原始柑橘類型——興安野橘的全基因組測序,揭示其作為黃龍病耐病資源的獨特價值。這項發現不僅為柑橘抗病育種開辟新路徑,更將推動我國柑橘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邁入新階段。
研究團隊負責人鄧崇嶺研究員向記者講述這段"意外發現":2013年冬季,團隊在貓兒山開展野生宜昌橙資源調查時,當地向導提及山中有種特殊柑橘樹。循著線索,科研人員在海拔800米的密林中發現了這種葉片呈長橢圓形、果皮粗糙的野生柑橘。經形態學比對和基因組分析,確認其為原始寬皮柑橘類型,與湖南莽山野橘存在高度基因組共線性,演化歷史達160萬年。
基因組測序結果顯示,興安野橘攜帶獨特的抗病基因模塊。在黃龍病防控實驗中,該品種表現出顯著抗性,為當前依賴"無病苗種植+木虱防治+病樹清除"的防控體系提供新突破口。鄧崇嶺指出:"全球柑橘產業每年因黃龍病損失超百億美元,選育抗病品種是最經濟有效的解決方案。"目前團隊正通過多組學技術解析其抗病機理,計劃三年內完成抗病基因的精準定位。
作為我國柑橘種質資源寶庫,廣西已建成全國第二大柑橘種質資源圃,保存資源600余份。其中桂林地區貢獻突出,近十年新發現野生柑橘資源29種,占全區總量的40%。2021年資源縣發現的野生酸橙、2023年恭城西嶺鎮的野生恭城野橘、2024年壽城自然保護區的雨落嶺野橘等,不斷刷新我國柑橘種質資源圖譜。
這些發現得益于"科研+護林"的協同機制。團隊與當地護林員建立長期合作,護林員發現疑似野生柑橘即拍照上報,科研人員通過葉片形態、果實特征進行初步鑒定,確認后立即開展原地保護與引種。在龍勝各族自治縣花坪自然保護區,科研人員首次記錄到半野生"龍勝野柚"的生態特征;臨桂區壽城自然保護區發現的野生雨落嶺野橘,則填補了該區域原始柑橘資源的空白。
從基因組測序到資源圃建設,從抗病機理研究到新品種培育,廣西柑橘種質創新團隊正構建覆蓋"基礎研究-資源保護-產業應用"的全鏈條體系。隨著興安野橘等原始種質資源的深度開發,我國柑橘產業有望在抗病育種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為全球柑橘產業健康發展貢獻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