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高通驍龍峰會“具身智能的進化思考”主題對話中,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系統闡述了通用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的技術演進路徑。這位兼具CEO與CTO雙重身份的技術領袖指出,當前行業正處于從“固定動作執行”向“自主環境交互”跨越的關鍵階段,并首次披露了其團隊在核心技術攻關中的最新突破。
據王興興介紹,該團隊已于上半年完成既定目標,使機器人具備理解復雜指令并執行連貫動作的能力。但現有技術仍局限于預設場景,真正挑戰在于實現三個層級的突破:首先是在今年底至明年上半年讓機器人具備實時響應任意指令的能力;其次在2026-2027年實現陌生環境下的自主任務執行,例如通過自然語言指令完成“遞水杯”等家庭服務;最終目標是將任務成功率提升至99.9%以上,實現手機拆裝等精密操作。
技術瓶頸集中體現在終端算力與能效的矛盾。王興興特別指出,當前主流顯卡200-300瓦的功耗水平完全不適用于人形機器人。“高功耗設備會快速耗盡電池,其散熱需求更是小型機器人無法承受的。”他提出明確技術指標:終端算力功耗需控制在100瓦以內,日常運行功耗應維持在20-30瓦水平。這種需求使得手機芯片架構成為極具潛力的解決方案。
在硬件可靠性方面,王興興將機器人內部線纜系統類比為“數字血管”。他透露,工業機器人領域60%以上的故障源于線纜問題,這個問題在精密人形機器人上將更為突出。為此,團隊正通過新型通信協議和架構設計,大幅減少內部線束數量和復雜度。“這相當于機器人領域的電子電氣架構革命,其重要性不亞于汽車行業的變革。”
面對全球具身智能領域的技術路線分歧,王興興認為行業已進入爆發前夜。他呼吁芯片廠商、操作系統開發商和算法企業建立更開放的協作機制。為推動技術普及,宇樹科技近期已開源自研視覺模型及相關數據集、訓練代碼。王興興強調,從安全操作系統到統一通信協議,從核心零部件到供應鏈體系,產業鏈每個環節的突破都將加速具身智能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