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阿拉伯傳說中,飛毯能隨主人的心意變換形態與功能,而如今,這樣的“魔法”正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實驗室里成為現實。工程科學學院副教授李木軍帶領的研究團隊,聯合裴剛、張世武兩位教授,成功研發出一種革命性的磁控功能表面,相關成果發表在《設備》(Device)期刊上。這項研究不僅攻克了材料學界長期存在的技術難題,更為智能材料的發展開辟了新路徑。
這種被研究者稱為“百變磁力魔毯”的新型材料,表面由成千上萬個微型磁控單元構成。每個單元猶如一頁可翻轉的書頁,尺寸僅有幾毫米。通過巧妙的磁性設計,這些“書頁”能瞬間改變朝向,進而調整整個表面的物理與化學性質,包括顏色、潤濕性、反射率,甚至三維形狀,均可按需調整。
過去十年間,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可編程功能表面,希望材料表面能動態調整性質,這類材料在軍事偽裝、建筑節能、生物醫療等領域具有巨大潛力。然而,如何在快速響應與穩定保持之間找到平衡,始終是研究者面臨的根本性技術矛盾。
傳統場響應材料,如磁性液體或電活性聚合物,雖能在毫秒級別內改變狀態,但一旦撤去外部刺激,便會立即恢復原狀,必須持續供應能量才能維持所需表面狀態,既耗能又不實用。而形狀記憶材料或功能涂層技術,雖能“記住”編程后的狀態,但改變過程極其緩慢,形狀記憶聚合物需經歷加熱、變形、冷卻的完整周期,往往需要數分鐘甚至數小時。
李木軍團隊的創新之處在于引入了“三極鎖定”機制。每個表面單元由三個磁性部件組成:一個可翻轉的磁性“片”和兩個固定的磁性“條”。這三個部件之間形成穩定的磁力平衡,如同三角形是最穩定的幾何結構。在靜止狀態下,磁性片會被鎖定在兩個穩定位置之一,要么完全向上,要么完全向下,無需任何外部能量即可保持。
要改變單元狀態,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脈沖磁針,能產生瞬時的強磁場(超過90毫特斯拉),足以克服三極鎖定的能量壁壘。關鍵在于,這個磁場只持續極短時間,不到100毫秒。一旦磁針移開,單元立即被鎖定在新的狀態,整個過程猶如用磁性“畫筆”在表面上作畫,所到之處,單元翻轉,功能改變。
實現這一創新并非易事。研究團隊進行了大量理論計算和實驗優化,發現磁性條的高度是決定系統性能的關鍵參數。若條太矮,鎖定力不足,單元易在外界干擾下意外翻轉;若條太高,則需極強的磁場才能改變狀態,增加編程難度。通過建立數學模型,團隊計算出當磁性條的高度約為單元寬度的20%時,系統能達到最優平衡。在此配置下,單元既能穩定保持狀態(能承受2毫米的彎曲變形和20%的拉伸而不改變),又能被脈沖磁針輕松編程。
材料選擇同樣關鍵。磁性片采用釹鐵硼永磁材料,這種材料具有高剩磁和矯頑力,確保磁性穩定。表面涂層則根據功能需求定制,用于顏色變換的采用高對比度顏料,用于潤濕性調控的采用超疏水或超親水涂層,用于熱管理的采用不同反射率的材料。所有組件都被精密地集成在一個僅有幾毫米厚的柔性基底上。
研究團隊通過一系列實驗,充分展示了這種表面多樣化的功能。在顏色調控實驗中,他們在10×10的單元陣列上編程出了“USTC”字樣,整個編程過程僅需幾秒鐘,顯示的圖案可穩定保持數周,且無需任何能量輸入。更有趣的是,通過連續編程,表面可像顯示屏一樣播放簡單的動畫。
潤濕性調控展現了更大的應用潛力。研究人員在同一表面上創建了親水和疏水的棋盤格圖案。當水滴落在表面時,會自動沿著親水路徑流動,避開疏水區域。通過動態編程路徑,他們成功實現了液滴的定向輸運,接觸角測量顯示,疏水區域的接觸角達到152度,而親水區域僅為95度,為精密流體控制提供了可能。
熱管理實驗揭示了另一個重要應用。在相同的紅外輻射下,高反射率表面的溫度比低反射率表面低10-15度。通過編程不同區域的反射率,研究團隊在同一表面上創建了復雜的溫度分布圖案,紅外相機清晰地顯示出編程的圖案——亮區溫度低,暗區溫度高,邊界清晰分明,為建筑外墻的智能溫控和電子設備的熱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最令人驚嘆的是形狀變形功能。通過改變單元的磁化方向,同一表面在外加磁場下可呈現出完全不同的三維形態。研究團隊展示了四種基本變形模式:山峰狀、山谷狀、馬鞍狀和扭曲狀。更復雜的是,這些變形可與其他功能同時編程,例如,一個表面可在變成山峰狀的同時,峰頂呈現紅色而山谷呈現藍色。
任何實用技術都必須經受穩定性和耐久性的考驗。研究團隊對此進行了系統測試。在機械穩定性測試中,編程后的表面經歷了1000次彎曲循環(彎曲半徑2毫米)和500次拉伸循環(拉伸率20%),單元狀態保持率超過99.5%。即使在劇烈振動(頻率20赫茲,振幅5毫米)下持續1小時,狀態改變率也低于0.1%。
環境適應性測試同樣令人滿意。表面在-20℃到80℃的溫度范圍內正常工作,在85%相對濕度環境中放置30天后性能無明顯衰減。紫外線照射實驗(相當于戶外暴露1年)后,表面功能依然完好。疲勞測試更是證明了系統的可靠性,單個單元經過10萬次狀態切換后,響應時間僅從初始的80毫秒增加到85毫秒,鎖定力衰減不到%。這意味著即使每天切換100次,系統也能穩定工作近3年。
這項技術的應用前景極其廣闊。研究團隊已在與多個領域的合作伙伴探討具體應用。在軍事領域,自適應偽裝系統可根據環境實時改變表面的顏色、紋理甚至紅外特征。一輛裝甲車可在森林中呈現綠色迷彩,在沙漠中切換為土黃色,在雪地中變為白色,所有這些變化都可在秒級完成,極大提升了軍事行動的隱蔽性。
建筑節能是另一個重要應用方向。智能建筑外墻可根據季節和天氣自動調節表面性質,夏天增加反射率減少吸熱,冬天降低反射率增加吸熱,晴天創建遮陽圖案,陰天恢復透光。初步計算顯示,這種智能外墻可降低建筑能耗15%-20%。
在生物醫學領域,可編程微流控芯片能動態調整流道布局,實現復雜的生化反應控制。例如,在藥物篩選中,可通過編程不同的流道組合,同時進行多種藥物濃度和組合的測試,大大提高篩選效率。
軟體機器人是最具想象力的應用之一。通過編程不同區域的變形模式,一個平面可變成復雜的三維結構,實現爬行、游泳甚至飛行等多種運動模式。結合傳感器和控制系統,這種表面可成為真正的“智能皮膚”,讓機器人擁有前所未有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這項研究不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代表著智能材料發展的新范式。它證明了通過巧妙的結構設計,可在不增加系統復雜性的前提下,實現看似矛盾的性能要求。研究團隊正在推進技術的產業化進程,目前的原型系統單元尺寸為毫米級,下一步計劃縮小到百微米級別,實現更高的分辨率。同時,他們正在開發自動化的編程系統,讓用戶能夠通過簡單的軟件界面設計和實現復雜的表面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