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版圖中,企業命運正經歷深刻分化。福耀玻璃憑借高附加值產品策略,2025年上半年凈利潤同比激增38%,斬獲48億元現金;德賽西威則依托智能座艙與自動駕駛業務,訂單量暴增46%,凈利潤達12億元。但祥鑫科技的業績曲線卻呈現另一番景象:同期營收增長13.25%至35.72億元,凈利潤卻同比驟降39%,1.12億元的盈利數據顯得格外刺眼。
這種利潤下滑并非偶然。追溯至2024年,該公司凈利潤已出現11.63%的跌幅。核心業務汽車精密沖壓模具及金屬結構件的毛利率,從2024年開始持續走低,到2025年上半年已壓縮至10.41%。行業分析師指出,汽車零部件市場白熱化競爭導致價格戰頻發,疊加下游車企資金鏈緊張引發的壓價與賬期延長,共同構成了利潤侵蝕的雙重壓力。
在傳統業務承壓之際,祥鑫科技卻悄然啟動"二次創業"戰略。人形機器人領域成為其首攻方向。據行業預測,到205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突破5萬億美元,保有量超10億臺。面對這片萬億級藍海,祥鑫科技自2024年切入后,已推出兩代靈巧手產品。第二代產品搭載16個高精度觸覺傳感器,壓力感知精度達0.1-15N,重量較前代減輕17%,年產能規劃達3萬只。
該公司的技術遷移優勢在此領域充分顯現。其汽車精密沖壓模具技術與人形機器人零部件制造存在技術同源性,71.54%的主營業務占比為此提供了技術支撐。更關鍵的是客戶資源的協同效應,華為、比亞迪等現有車企客戶向機器人整機領域延伸時,祥鑫科技得以順勢切入供應鏈。2024年11月華為全球具身智能產業創新中心運營時,祥鑫科技已作為通信、液冷超充產品供應商占據先機。
生態鏈構建方面,該公司采取"自主研發+戰略投資"雙輪驅動。2025年3月與三度智能共建人形機器人技術實驗室,6月投資女媧機器人間接接入亞馬遜、富士康產業生態。這種"技術內生+生態外延"的模式,使其在入局時間晚于拓普集團等對手的情況下,仍保持了發展速度。
液冷服務器市場成為另一戰略支點。AI算力爆發引發的散熱革命中,祥鑫科技2024年底推出的冷媒直冷技術,散熱效率超越主流液冷方案。該技術已應用于華鯤振宇、中興康訊的算力服務器,并延伸至低空經濟領域。2024年5月獲得的飛行汽車定點開發項目,預計將帶來6000萬元液冷板等產品訂單。
戰略轉型的代價在財務報表上清晰可見。2020-2024年研發費用以33.72%的復合增長率攀升,2025年上半年達1.63億元,同比增長17.7%。這些投入主要流向人形機器人等新領域,雖短期內未見顯著回報,但為搶占機器人產業爆發窗口期奠定了基礎。
資本市場已對這種轉型做出反應。聚焦機器人產業鏈的富國ETF(159272)自9月1日發行以來,募集規模達23億元創年度紀錄,截至9月23日規模增至26億元。該基金人形機器人相關標的占比77.2%,覆蓋"腦"、"骨骼"、"肌肉"等核心環節,成為投資者布局萬億級賽道的便捷工具。
祥鑫科技的轉型路徑揭示著傳統制造業的進化邏輯:當主業增長遭遇天花板時,通過技術遷移實現賽道切換,用短期利潤換取長期發展空間。這種戰略抉擇的成效,或將隨著人形機器人產業化進程和AI算力需求釋放逐步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