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物聯網與大數據技術的深度融合,正推動工業機器人領域掀起新一輪變革浪潮。近日閉幕的第25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以“具身工業”為核心的機器人技術成為焦點,全球頂尖企業與本土創新力量同臺競技,共同描繪出智能制造的未來圖景。
作為工博會核心專業展的機器人展(RS),今年特別設立人形機器人與電子制造設備兩大主題展區,集中展示全球機器人產業的突破性成果。這場被視為行業風向標的盛會,吸引了ABB、發那科、安川電機、庫卡四大國際巨頭集體亮相,同時為本土企業提供了展示技術實力的舞臺。
國際品牌陣營中,ABB推出的IRB6750S大型機器人以350kg負載能力與0.06mm重復定位精度驚艷全場,其搭載的集成視覺系統可精準完成點焊作業。發那科新一代R-50iA控制柜通過硬件算力升級,將設備調試周期壓縮30%以上。安川電機針對新能源領域開發的扁線電機加工線,采用專用四軸SCARA機器人,可在高溫粉塵環境中穩定運行。庫卡復合機器人則憑借900mm極窄通道通過能力,刷新了工業移動機器人的機動性紀錄。
本土企業陣營的崛起同樣引人注目。新松公司研發的SR220A-220/2.66機器人通過結構優化使整機剛性提升30%,配合改進的動力學算法,在點焊、搬運等六大場景中實現效率與穩定性的雙重突破。節卡機器人展示的柔性產線系統,通過JAKA EVO AI操作系統實現多機協同,現場演示了“機器人自主組裝機器人”的全流程無人化操作。捷勃特與微億智造聯合推出的工業具身智能生產線,采用磁驅輸送系統與多技能工站設計,可秒級切換生產模式,在突發故障時自動調整任務分配,確保產線零中斷運行。
具身智能技術的突破在特種場景中展現獨特價值。開普勒人形機器人K2“大黃蜂”集成高負載本體與智能決策系統,在倉儲物流場景中實現貨物自動分揀,在危險作業環境替代人工操作,更成為科研教育領域的創新教學工具。這款具備多模態交互能力的機器人,正在拓展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邊界。
本屆展會清晰呈現出機器人技術發展的新趨勢:從單一功能向自主決策進化,從專用設備向通用平臺轉變,從工業場景向多元領域滲透。國際企業與本土力量的同臺競技,既展現了技術迭代的激烈程度,也預示著全球智能制造格局的重構。當機器人開始具備“思考”與“協作”能力,工業生產正邁向一個更具彈性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