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AI技術成為云計算行業的核心驅動力,各大廠商紛紛以AI為核心重塑云服務敘事。從阿里提出的全面AI化戰略,到火山云強調的Token性價比,再到百度持續加碼的大模型布局,云服務商們試圖通過AI定義未來。然而,隨著技術競爭的加劇,各家方案在算力提升、模型迭代、Agent開發等維度逐漸趨同,宣傳中“全球領先”“業內首創”的表述雖層出不窮,但用戶實際感知的差異卻集中在價格、服務條款和生態黏性等基礎層面。
行業焦點正從技術參數轉向實際價值。2023年至2024年,大模型突破帶來的技術震撼逐漸消退,2025年客戶更關注如何將AI嵌入產業流程以提升效率。例如,制造業需要AI優化生產排程,醫療行業期待AI輔助診斷,而金融領域則希望AI提升風控能力。這種需求轉變暴露了AI云發展的深層矛盾:盡管廠商不斷刷新算力規模、訓練速度和推理延遲的極限,但技術突破與商業回報、客戶價值的匹配度仍顯不足。
當前AI云發展面臨三大瓶頸。首先是成本壓力,數十萬卡規模的GPU/NPU集群導致硬件采購和能耗支出激增,算力價格持續攀升,而回報周期卻難以預測。其次是基建挑戰,數據中心建設周期長、技術路線選擇風險高,PUE優化和單機柜功率提升需要長期投入。最后是應用落地難題,盡管大模型在推理和生成能力上不斷突破,但真正實現規模化復制的案例仍屬少數,多數項目停留在演示或概念驗證階段。
客戶需求分化進一步加劇了行業困境。互聯網企業追求靈活擴容和成本可控,要求云服務支持流量高峰的瞬時擴展和低谷期的快速收縮;央國企將合規與安全視為紅線,強調數據主權、監管合規和隱私保護;新興產業如智能制造、教育、內容創作等則希望以最低門檻接入AI,獲取開箱即用的工具和輕量化API;智能駕駛領域對實時性和穩定性要求極高,依賴低時延邊緣計算與云端協同,同時具身智能機器人受限于功耗和體積,亟需云端算力支持以提升感知和決策能力。
在華為全聯接大會2025上,華為云提出了一套差異化解決方案,試圖通過軟硬協同和架構創新突破行業困境。其核心包括基于CloudMatrix384的AI Token推理服務,該服務將計算、存儲和AI專家系統解耦,通過分布式并行任務提升推理性能,單卡性能達到H20的3至4倍,未來還將擴展至8192卡集群,實現百萬卡級算力。同時發布的EMS彈性內存存儲服務通過內存擴展顯存,將多輪對話和長鏈推理的首Token時延降低90%,直接改善用戶體驗。
在基礎設施層面,華為在貴州、內蒙古、安徽等地落地全液冷AI數據中心,采用冷板式液冷、AI調優和IoT運維技術,將PUE壓低至1.1,單機柜功率提升至80kW,為企業提供接近最優形態的數據中心資源。企業級Agent平臺Versatile則聚焦穩定性、低幻覺率和可解釋性,涵蓋從自然語言生成Agent的工具鏈到安全隔離與運維體系的全流程,其NL2Agent技術號稱“像寫文檔一樣開發Agent”,顯著縮短企業部署周期。
落地案例顯示,企業級Agent已從概念走向實用。在差旅管理領域,慧通差旅基于Versatile平臺開發的智能體“通寶”實現出差提醒、路徑規劃和智能問答等功能,路徑規劃采用率超50%,預訂時間縮短至2分鐘。工業領域的萬華化工利用該平臺開發的工作流Agent,完成數萬份SOP文檔的自動化質量審核,大幅減輕工程師負擔。在具身智能領域,華為通過CloudRobo平臺將算力遷至云端,緩解機器人本體在體積、功耗和成本上的限制,R2C協議則統一多廠商數據接口,目前已有20余家伙伴加入生態,覆蓋制造、物流、康養等場景。
大模型層面,華為采用“開源+商用”雙軌策略:openPangu開源部分NLP模型以降低昇騰平臺使用門檻,商業版盤古已在30余個行業孵化200余個專業模型,覆蓋500余個產業場景,強調行業專用模型的可解釋性和安全性。這種策略既回應了此前盤古模型的爭議,也試圖通過開源吸引開發者生態,通過商用展示落地能力。
盡管華為的方案直面了成本、基建和落地場景的痛點,但挑戰依然存在。國際市場上,AWS和Azure憑借成熟的全球生態和開發者基礎形成壁壘;國內昇騰生態仍處于培育期,需通過大規模開發者驗證建立粘性。企業級Agent和具身智能的落地更是長期過程,既要解決技術問題,還需穿透行業流程以贏得客戶信任。對行業而言,真正的考驗在于能否將技術敘事轉化為可持續的生產力,使AI云從舞臺口號變為產業鏈基礎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