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的分論壇現場,西柵景區枕水酒店內,一場關于“數智空天”的深度對話吸引了眾多目光。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與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人工智能與太空探索融合的無限可能。
“中國企業已在全球太空AI領域占據先機。”國星宇航執行副總裁趙宏杰在開場時透露,該公司去年啟動的“星算”計劃成功發射了全球首個太空計算星座,并已在軌運行近半年。這一突破標志著規模化AI太空算力的構想正逐步成為現實。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許曉東從技術本質出發,指出太空AI并非簡單將地面算力遷移至太空,而是需要構建全新的系統范式。他提出關鍵問題:哪些數據適合在太空處理?計算結果如何高效傳輸?算法如何適應極端環境?“這要求我們重新思考計算系統的整體邏輯。”
日本工業大學教授淺見哲則從工程實踐角度補充,太空環境中的噪聲干擾和粒子輻射遠超地面,AI系統必須具備更強的環境感知能力。“它不應僅是‘太空攝像頭’,而要能解析距離、溫度等數據背后的物理機制。”
千方聯陸智能交通科技董事長朱永濤分享了具體應用場景。他以去年梅大高速塌陷事故為例,指出若部署衛星AI實時監測系統,事故響應時間可從數小時縮短至10分鐘。目前,團隊正推動將高速公路監測模型“搬上衛星”,同時探索全球農作物生長監測和物流運力調度等領域的落地可能。
香港城市大學教授林靜將太空AI的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輔助太空探索的工具、獨立運行的太空智能系統、受太空環境啟發而進化的新型AI。她比喻道:“這如同大航海時代開啟人類新篇章,太空將是AI實現質變的舞臺。”
隨著討論深入,AI治理與倫理問題成為焦點。林靜用“幼虎成長”的比喻引發思考:“當AI在無法全程監控的太空環境中運行,人類如何設計協同機制?”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柏坤霆則從安全角度警示,低軌衛星碰撞可能引發連鎖反應,甚至導致“衛星真空時代”倒退。他強調中國在構建安全太空生態系統中的關鍵作用。
技術突破為難題提供新解法。許曉東教授介紹的語義通信技術實現了“邊傳輸邊計算”,使星上數據壓縮比突破800倍,有效解決了“數據下傳”瓶頸。這項創新讓太空算力的釋放成為可能。
圓桌討論尾聲,趙宏杰總結道:“太空AI帶來的不僅是技術迭代,更是認知與范式的革命。”臺下聽眾陷入沉思——這場融合算力、能源、通信的變革,或許正在重塑人類文明的底層邏輯。
當烏鎮的陽光灑向運河,分論壇的討論雖已結束,但關于太空AI的全球探索才剛剛拉開帷幕。這場始于江南水鄉的對話,終將在浩瀚星空間寫下新的注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