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國際)機器人辯論大賽決賽近日在北京經開區落下帷幕。這場賽事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14支隊伍,包括高校和企業代表,共同參與這場智能思辨的盛會。經過初賽、復賽和決賽的層層比拼,松延動力“小諾隊”憑借出色的表現摘得桂冠。
本次大賽是國內首個聚焦機器人“智能思辨”能力的賽事,填補了相關領域的空白。它不僅推動了人工智能技術在自然語言處理、邏輯推理和情感交互等領域的深入探索,還為機器人技術的交流搭建了重要平臺。通過辯論的形式,賽事探索了人機協作的多種可能性,展現了機器人技術的最新進展。
決賽階段,湖北大學隊的人形機器人與松延動力“小諾隊”的半身仿生機器人圍繞“機器人是否會統治人類?”這一辯題展開激烈交鋒。正方巧妙運用比喻引發共鳴,反方則以“有人發明鎖,就有人發明鑰匙”進行有力回應。雙方攻防交替,現場氣氛緊張而熱烈。
在半決賽中,河北大學“小禾隊”與松延動力“松美美隊”也帶來了一場精彩的思辨對決,辯題為“人類戰爭是否會消失”。雙方在邏輯較量和觀點碰撞中,不僅展示了多模態交互能力,還體現了大模型、算力和推理等智能技術的進化。
賽事采用多樣化的比賽形式:初賽聚焦人機協同,由自然人辯手與機器人辯手共同參賽;復賽則進行跨隊“人機對戰”,機器人辯手需與非本隊的人類辯手交鋒;決賽則采取“機機對決”方式,各隊機器人辯手獨立展開辯論。最終,松延動力“小諾隊”獲得冠軍,湖北大學隊和松延動力“松美美隊”分獲亞軍和季軍,河北大學“小禾隊”等五支隊伍獲得突出表現獎。
松延動力“小諾隊”研發項目經理陳鵬表示,團隊為參賽的仿生機器人進行了針對性的辯論語料和對話管理訓練,賽場上充分檢驗了大模型的推理能力。他提到,從今年的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到此次辯論賽,北京亦莊舉辦的賽事為機器人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也鍛煉了機器人“能文能武”的雙重能力。
機器人技術集成了具身智能、高端制造和新材料等先進領域,其核心技術方向包括“大腦”(感知認知決策)、“小腦”(運動控制)和“肢體”(本體硬件)。如果說人形機器人馬拉松賽事是對機器人本體性能與運動控制能力的檢驗,那么此次辯論賽則重點展示了機器人的感知認知決策能力,呈現了具身模型技術的最新成果。
北京經開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經開區通過技術層面的驗證平臺,推動大模型從“生成內容”向“深度思辨”進階,加速了語義理解、邏輯推理等核心技術的迭代。在產教融合方面,校企合作促進了教育鏈、人才鏈與創新鏈的銜接,為構建協同生態提供了實踐載體。在產業層面,參賽團隊可依托北京亦莊的開源平臺開展二次開發,加速技術成果向產業落地轉化,推動產業鏈上下游聯動,進一步壯大機器人產業規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