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技術驅動下,智能眼鏡正從概念產品向消費電子主流品類轉型。花旗銀行最新發布的行業研究報告指出,meta Platforms憑借AI功能賦能的智能眼鏡產品,已進入商業化關鍵期,預計2026年將成為該品類市場普及的轉折點。這份報告特別強調,meta通過提前布局積累的技術優勢,可能為其開辟區別于傳統廣告業務的新增長曲線。
市場對meta智能眼鏡的戰略預期顯著升溫。研究團隊通過與meta前AR/VR業務負責人Erick Tseng的深度交流,結合核心供應商依視路陸遜梯卡(EssilorLuxottica)的產能規劃,得出積極判斷。該供應商計劃在2026年底前將年產能提升至1000萬副,較當前水平增長數倍,這一擴張計劃直接反映了供應鏈對市場需求爆發的預期。
產品迭代軌跡顯示,Ray-Ban meta系列智能眼鏡在2025年上半年實現銷量三倍增長。研究機構將該品類的成長軌跡與智能手表、無線耳機進行橫向對比,發現三者均呈現相似的爆發式增長特征。數據顯示,智能手表全球出貨量在2014-2022年間保持45%的年復合增長率,無線耳機同期增速更高達170%,這為智能眼鏡的市場前景提供了重要參照。
根據Erick Tseng提出的產業發展框架,智能眼鏡的普及將經歷三個技術階段。當前市場正處于第二階段,即AI驅動體驗的深化期。首階段"免提操作"功能已通過語音控制拍照、錄像等場景實現廣泛應用;現階段重點在于將Llama大模型等AI能力深度整合至硬件,開發具有實用價值的交互場景;第三階段的"數字疊加"技術則剛剛起步,最新發布的meta Ray-Ban Display眼鏡通過鏡片平視顯示功能,初步展現了虛實融合的交互可能。
價格因素成為制約短期普及的關鍵變量。消費者調研顯示,雖然有12%的受訪者表示計劃購買Ray-Ban meta產品,但當前5%的市場滲透率表明價格門檻仍需降低。研究預測,若產品定價策略調整得當,智能眼鏡有望在12-24個月內進入主流消費市場。財務模型顯示,到2030年該品類可能為依視路陸遜梯卡創造37億歐元收入,占集團總營收的10%,而2024年相關收入尚不足3億歐元。
硬件技術瓶頸仍是主要挑戰。報告指出,產品重量、續航能力和外觀設計構成三大限制因素。實驗數據顯示,用戶對設備重量的耐受閾值約為50克,而當前產品通過技術優化已將續航時間提升至6-8小時。不過要實現全天候的增強現實體驗,電池技術仍需突破性進展。行業分析師Veronika Dubajova特別提到,隨著AI功能持續疊加,硬件設備的輕量化進程將決定市場接受度。
競爭格局方面,meta保持顯著先發優勢。谷歌計劃通過與Gentle Monster、Warby Parker等時尚品牌合作,于年內推出Android XR眼鏡;Snap則宣布將在2026年推出新一代輕量化設備;蘋果尚未公布具體產品路線圖。研究團隊認為,meta通過數年技術積累和生態構建,已在產品定義權方面建立領先地位,但多強競爭的格局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