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高通驍龍峰會“具身智能的進化思考”對話環節中,宇樹科技創始人、CEO兼CTO王興興就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發表了深度見解。他以技術路線圖為框架,系統闡述了通用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實用化的關鍵路徑,并揭示了當前產業面臨的核心技術瓶頸。
據王興興透露,宇樹科技團隊已在今年上半年實現重要突破——機器人能夠精準解析復雜指令并完成連貫動作。但這種能力仍局限于預設場景,距離真正的自主作業仍有差距。他預測,讓機器人實時響應動態指令并執行任意可行動作的技術節點,最快將于今年底前攻克,最遲不超過明年上半年。
更艱巨的挑戰在于環境適應性。王興興描繪了未來場景:當用戶說出“我渴了”,機器人能自主完成從定位水杯到遞送的全流程。他預計這種類人交互能力可能在2026至2027年實現,屆時具身智能將邁入實質應用階段。而要達到99.9%的任務成功率,并實現手機拆裝等精密操作,可能需要更長時間的技術沉淀。
在技術瓶頸方面,王興興特別指出終端算力與功耗的矛盾。他以高端顯卡為例,說明200-300瓦的功耗在小型機器人中完全不可行,不僅會快速耗盡電池,散熱問題更是難以解決。為此他提出明確指標:未來通用人形機器人的終端算力功耗需控制在100瓦以內,日常運行功耗最好維持在20-30瓦水平,這為手機芯片的跨界應用提供了想象空間。
另一個常被忽視的關鍵領域是機器人內部通信架構。王興興將線纜系統比作機器人的“神經血管”,指出工業機器人60%以上的故障源于線纜問題。他強調,通過新型通信協議和架構設計減少線束復雜度,其重要性不亞于汽車行業的電子電氣架構革新,這是提升機器人可靠性的核心方向。
面對全球具身智能領域的技術路線分歧,王興興認為行業正處于爆發前夜。他呼吁芯片廠商、操作系統開發商和算法公司加強協作,并透露宇樹科技已開源自研視覺模型及相關數據集。在他看來,從安全操作系統到統一通信協議,再到供應鏈體系的完善,每個環節的突破都將推動產業加速發展,這種產業鏈協同效應將成為具身智能時代到來的關鍵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