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宇航局的新視野號探測器掠過冥王星時,科學家們意外發現了一種被稱為“蝸牛冰川”的奇特地貌。這些冰川并非由生物構成,而是由水冰鑲嵌在氮冰流動層中形成的動態結構,其緩慢移動的姿態酷似地球上的蝸牛。
冥王星作為太陽系邊緣的矮行星,常年籠罩在極寒環境中。由于距離太陽過于遙遠,陽光需耗時約5.5小時才能抵達其表面,導致溫度長期維持在零下247℃至零下233℃之間。這種極端環境使冥王星表面覆蓋著厚厚的冰層,其中氮、一氧化碳和甲烷冰占據主導地位。2015年,新視野號在完成9年航行、跨越近50億公里后,首次傳回了關于這顆神秘矮行星的詳細影像。
在眾多震撼畫面中,“蝸牛冰川”的發現尤為引人注目。這些冰川由密度較低的水冰構成,漂浮在密度更高的氮冰流動層中。隨著氮冰的緩慢流動,水冰冰川如同地球上的冰山漂移一般,在冥王星表面形成長達數公里的移動冰體。當多個冰川匯聚時,會勾勒出從冰凍高地延伸至平原的邊界線,最終凝聚成規模龐大的冰川群。其中,以1986年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犧牲宇航員命名的挑戰者科利斯冰川,長達60公里,正是這種地質活動的典型產物。
科學家通過研究冥王星赤道地區的“心型區”發現,左側的史波尼克高原存在一個巨大的橢圓形盆地。這里富含氮、一氧化碳和甲烷冰,部分氮冰形成了奇特的多邊形結構。推測認為,這種地貌可能源于數千米厚的固態氮氣層之間的對流運動。根據冰層縱向移動速度估算,該區域表面大約每50萬年就會完成一次完全更新。類似的地質過程可能也存在于柯伊伯帶的其他天體上——這片位于海王星軌道外的區域,被認為分布著大量彗星、小行星及含冰天體。
“蝸牛冰川”的移動軌跡,為理解冥王星的地質活動提供了關鍵線索。這顆矮行星的表面地形復雜多樣,包括山脈、山谷、平原及隕石坑等。科學家推測,其內部可能存在熱源,驅動地下火山熔巖流動,并通過噴發將物質輸送至地表。冰川的緩慢遷移,或許與內部熱源引發的地質運動以及表面冰層對流密切相關。
新視野號的發現徹底改變了人類對冥王星的認知。這顆曾經被視為遙遠、死寂的矮行星,如今被證實擁有活躍的地質活動與令人驚嘆的自然現象。然而,關于冥王星的諸多謎團仍未解開:它的內部結構究竟如何?是否還存在其他未被發現的地質奇觀?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正等待著下一代探測器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