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乘用車電池市場,欣旺達以混合動力(HEV)技術為突破口,逐步構建起覆蓋純電動(BEV)、插電式混合動力(PHEV)等細分領域的產品矩陣。其HEV電池憑借60C閃充、70C閃放能力及30萬公里功率"零衰減"特性,成為行業標桿。欣旺達動力營銷副總裁王華文在媒體溝通會上透露,2025年企業高功率HEV鋰電池裝機量將突破百萬臺,國內市場占有率穩居首位。在超充技術領域,該公司2022年率先量產4C超充電池,2025年4月發布的NCM-8C和LFP-12C閃充電池,進一步鞏固技術領先地位,第二季度已實現NCM-5C與LFP-4C電池的批量交付。
面向高端車型需求,欣旺達"欣聚能"系列第四代產品實現技術躍升。該電池在-7℃環境下整包能量保持率超97%,-40℃仍可正常工作,支持9.9分鐘快充至峰值6C充電功率,循環壽命達3000次以上,實現與整車同壽命。欣旺達動力中央研究院院長徐中領介紹,通過C4電芯平臺設計,體積利用率提升8%,配合創新"T電芯"結構,再次提升4%空間效率。高壓磷酸鐵鋰第四代技術通過超厚極片、超薄鋁殼及納米絕緣涂覆工藝,使體積能量密度累計提升3.7%。
商用車領域,欣旺達延續超充技術優勢,2025年第一季度量產的4C超充長循環電池已實現商業化應用。該產品支持15分鐘充至80%電量,適配充換電一體運營模式,目前在北川重卡示范基地投入200臺搭載該電池的徐工重卡。第五代產品計劃2027年量產,目標電芯能量密度突破195Wh/kg,電池包能量密度達170Wh/kg,支持8-12C快充,8分鐘內完成充電,工作溫度范圍擴展至-40℃至65℃,安全性能達到高溫無熱擴散、部分場景無熱失控標準。
技術儲備方面,欣旺達近五年研發投入超129億元,組建近萬人的研發團隊,在固態電池、航空電池、鈉離子電池等領域形成完整技術路線圖。固態電池研發采取四階段策略:2025年前推出兩代半固態電池,能量密度360Wh/kg,通過200℃熱箱與穿刺測試;2026年實現聚合物復合全固態電池量產,能量密度400Wh/kg;2030年前開發出鋰金屬負極與富鋰錳正極電池,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其中,第二代半固態電池能量密度達360Wh/kg,支持4C充電、6C放電,循環壽命超1500次,-30℃容量保持率80%,已與頭部車企完成裝包驗證,整包能量密度達288Wh/kg。
航空電池領域,"欣?云霄"系列完成技術迭代。1.0版本采用半固態技術,功率密度3300W/kg;2.0版本升級為"軟固態"技術,能量密度提升至360Wh/kg,支持10C持續放電,工作溫度范圍-35℃至80℃,循環壽命達1800次。該產品通過200℃熱箱與穿刺測試,成為低空經濟領域標桿解決方案,并參與制定航空電池行業標準。
鈉離子電池研發聚焦細分市場,規劃高能量密度與長壽命雙路線。高能量密度體系目標2025年底突破180Wh/kg,適配A00至A級乘用車,已實現170Wh/kg、3000次循環容量保持率90%、-40℃放電保持率85%的指標;長壽命體系目標2026年能量密度突破130Wh/kg,循環壽命超10000次,適配儲能領域。同步開發的12V/24V低壓鈉離子電池方案,將拓展兩輪車等應用場景。
制造體系方面,湖北東昱欣晟工廠創造行業新標桿。作為欣旺達與東風、東風鴻泰合資基地,該工廠從樁基施工到產品下線僅用313天,刷新行業紀錄。2023年10月首支電芯下線,2024年9月產量突破600萬支,2025年9月達2000萬支。工廠通過設備優化實現單位面積產出效率最大化,設備綜合效率(OEE)達80%,高于行業平均水平。智能化生產系統實現設備100%實時互聯,通過AI質量管控、5G物聯網與大數據分析,生產效率與質量提升超98%,數據查詢速度縮短至0.5秒以內,達成PPB級制造精度。
欣旺達與東風汽車的合作已從技術協同升級為生態共創。通過合資公司東昱欣晟,雙方構建"技術聯合研發-產能定向保障-市場協同拓展"模式。技術層面,基于HEV電池同源技術延伸的超充電池系列,2025年實現量產上車;產能層面,工廠定位東風系整車企業定向供貨基地,通過電芯型號歸一化將原十幾款產品精簡至3款,提升開發效率與質量穩定性。未來合作將聚焦海外市場,東昱欣晟超充電池項目2026年上半年投產,隨東風整車出口適配海外充電設施,同時依托電池護照與碳足跡管理,共同應對歐洲碳排放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