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賽科技CEO李一帆的會客室里,懸掛著一幅充滿隱喻意味的《教父》主題油畫:五位中年男子圍坐在談判桌前,桌上散落著籌碼、鈔票和指向彼此的手槍。這幅畫折射出他對商業世界的理解——表面是理性博弈,暗處是人性較量。這種帶有反諷意味的審美,成為他突破技術創業者刻板印象的注腳。
2014年硅谷創業初期,三位創始人李一帆、孫愷、向少卿選擇從危化氣體檢測切入激光雷達領域。盡管團隊背景光鮮——李一帆擁有清華本科與伊利諾伊大學博士學歷,孫愷任職斯坦福研究員,向少卿曾主導iPhone系統集成——但投資人仍給出"一流團隊、二流方向"的評價。兩年后轉型車載市場時,他們拒絕走Velodyne的平替路線,首款40線產品以更小體積、更低價格切入,價格僅為競品一半。
技術自信遭遇現實碰壁。2016年回國融資時,李一帆延續海外習慣,面對不了解項目細節的投資人,他常連續發送二十余篇技術資料"轟炸"對方,甚至當面建議"下次再聊"。這種直率導致90%的投資人對其產生抵觸,某次A輪融資期間,他接連拜訪上百位投資人卻空手而歸。轉折點出現在2018年飯局,曾拒絕他的投資人通過孫愷重新接觸項目,最終以"沖你也要投"的姿態完成投資。
商業認知的蛻變始于自我反思。當朋友提醒"如果全世界都不理解你,問題可能在自身"時,李一帆開始調整策略。他觀察到海外客戶重視技術領先性,而車規級客戶更關注產品成熟度與價格合理性。2019年Robotaxi市場占率達80%時,他意識到單純技術優勢不足以贏得市場,轉而構建"技術激進、經營保守"的平衡哲學。
市場教育成為新戰場。面對特斯拉"激光雷達無用論",李一帆在發布會PPT中引用馬斯克原話,轉而強調"長期積累的壁壘才是制勝關鍵"。為理解終端用戶需求,他定期走訪4S店,通過與銷售對話反推產品定位。這種接地氣的調研方式,幫助禾賽在ADAS市場實現后來居上,理想汽車6萬臺訂單成為關鍵轉折點。
組織文化滲透著創始人特質。耗資近10億元打造的麥克斯韋研發制造中心,90%區域遵循工業效率標準,卻特意保留10%的創意空間:容納千人的大廳、樓頂篝火區、貓狗共生的辦公環境。這種設計折射出李一帆的管理哲學——既要效率也要溫度。在員工福利選擇上,他建立"三原則":親自挑選、復購率驗證、記憶點考核,運動水壺等實用禮品取代了傳統年節禮盒。
股權結構暗含治理智慧。聯合創始人孫愷持股比例高于李一帆,但CEO職責自然落在市場經驗更豐富的李一帆肩上。三人形成明確分工:李一帆主抓經營與資本,孫愷把控技術戰略,向少卿負責工程制造。這種基于專業能力的決策體系,支撐禾賽在價格戰中保持定力——當客戶要求降價20%時,團隊選擇用質量解釋替代價格妥協。
全球化布局呈現戰略縱深。盡管中國車市貢獻主要收入,禾賽仍維持30%以上的研發投入保持技術領先。面對機器人市場更高利潤的誘惑,李一帆堅持"中國汽車是核心戰場"的定位。這種選擇背后是制造業的深層邏輯:高端制造無法小而美,規模效應決定生存質量。
管理能力的進化體現在細節之中。從堅持坐經濟艙到偶爾自費商務艙,從要求全員閱讀日報到引入AI信息篩選,李一帆在保持創業初心與適應企業規模間尋找平衡。他向李想、曾鳴等企業家取經,形成獨特的信息獲取方式:既通過基層技術會觸達現場,又借助層級匯報掌握全局,防止成為"最后一個知道壞消息的CEO"。
十年的蛻變在數據中顯現:禾賽從4人初創團隊成長為千人企業,車載激光雷達市占率登頂全球,合作伙伴覆蓋比亞迪、吉利等二十余家車企。當被問及管理心得時,李一帆坦言:"每天醒來都在反思昨天的愚蠢。"這種持續自我否定的態度,或許正是技術創業者轉型商業領袖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