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在圓滿完成“龍宮”小行星采樣任務并將樣本送回地球后,并未停下探索的腳步。它的下一個目標,是一顆編號為1998 KY26的小行星。科學家原本預計,探測器將在2031年與這顆小行星相遇。然而,最新觀測結果卻讓任務難度陡然增加——這顆小行星的實際尺寸比預期小得多,僅為原估計值的四分之一。
最初,科學家根據觀測數據推測,1998 KY26的直徑約為30米,自轉周期約為10分鐘。盡管這樣的體積已經非常小,但仍在可控范圍內。然而,通過2024年最后一次觀測窗口的高精度測量,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聯合歐洲南方天文臺發現,這顆小行星的實際直徑僅為11米,自轉周期縮短至約5分鐘。它的亮度和反射特性也與之前的判斷存在顯著差異。這些新發現,讓原本就充滿挑戰的任務變得更加復雜。
小行星尺寸的估算主要依賴于其反射的陽光,結合距離、亮度和成分進行推算。但由于不同類型的小行星(如碳質、石質或金屬質)反射光的能力不同,估算誤差在所難免。然而,像此次這樣誤差如此之大的情況,實屬罕見。研究團隊由阿利坎特大學和巴塞羅那大學的行星科學家托尼·桑塔納-羅斯博士牽頭,他表示:“我們原本只是想驗證老數據,沒想到結果與預期相差如此之大。”
1998 KY26的體積之小,甚至讓探測器本身顯得“龐大”。“隼鳥2號”長約6米,而目標小行星的直徑僅為11米,探測器幾乎相當于目標天體的一半大小。這種比例,類似于試圖將一輛小貨車穩穩停放在一個直徑不到兩米的圓桌上,難度可想而知。更棘手的是,這顆小行星每5分鐘就自轉一圈,高速旋轉加上超小體積,使得“著陸”操作變得異常困難。稍有不慎,探測器就可能撞上小行星或被甩出軌道。
目前,任務團隊正在重新評估是否繼續進行接觸采樣,或改為飛掠觀測。研究人員尚不清楚這顆小行星是一整塊堅硬巖石,還是像“貝努”那樣由松散碎石堆成的“沙堆”。這兩種結構對探測器的接近和采樣方式影響極大。如果是松散結構,探測器一旦接觸,可能陷入其中或被彈開,風險極高。
盡管1998 KY26每隔幾年就會靠近地球一次,但由于體積過小,下一次飛過時,地面望遠鏡很可能無法再觀測到它。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或許能提供一些幫助,但具體效果仍是未知數。
這次意外發現雖然帶來了挑戰,但也為科學家提供了深入了解小天體的機會。1998 KY26可能是人類航天器計劃接觸的最小天體之一。如果“隼鳥2號”最終成功完成接觸采樣,無疑將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壯舉。但在那之前,任務團隊還需完成大量準備工作,包括重新模擬飛行路徑、評估接觸風險,甚至可能調整任務目標。這顆小行星帶來的難題,正在考驗人類探測宇宙的極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