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車市場的一則消息在朋友圈引發熱議:原價25萬的邁騰,如今12萬就能提車。一位市民回憶,當時看到這條消息時,自己和父親都半信半疑。父親直言“哪有這么降的?別是騙子”,直到看到鄰居王嬸曬出購車合同和小票,才嘀咕“這油車是真沒人要了?”。聊天群里,老周前半年剛花高價買了同款車,現在天天吐槽“早知道等倆月,白白多花十萬,這錢夠我加一年油了”。
用車成本的差異,成了消費者轉向電車的重要原因。一位市民算過賬:20萬的油車,購置稅2萬,保險8千,上牌5百,落地超23萬;同樣20萬的電車,購置稅全免,保險省1千多,上牌免費,落地僅20萬出頭。他母親直言“省下那兩萬多,夠買半年菜了”。更直觀的是日常開銷,發小開電車,上月電費僅130元,而自家油車月油費6百多。跑100公里,電車6元,油車40多;一年跑2萬公里,電車電費1千多,油車油費8千,差價足夠全家去三亞旅游。
不過,電車也有短板。一位市民的表哥冬天開電車回老家,高速上開暖風,續航從300公里驟降至150公里,他說“眼看著表顯往下掉,手心都冒汗,就怕擱半道上”,最后在服務區等了3小時才充上電。今年春節,農村老家加油站空蕩蕩,充電樁卻排了十多輛車。堂哥為了充電,凌晨4點就起床,還拍了張路燈下排隊的照片,配文“為了充電拼了”。
換車選擇成了家庭討論的焦點。一位市民家中已有老油車,想再買輛電車通勤,但擔心冬天續航和小區充電樁問題。身邊年輕人大多傾向電車,弟弟剛工作就訂了比亞迪,說“開著像大手機,能語音開空調,比油車方便”;父親卻堅持“油車開著踏實,跑長途不用等充電”,兩人為此還吵過兩句。他試過朋友的電車,起步快還安靜,確實比油車舒服,但一想到冬天續航和充電排隊,又猶豫了。
“你們現在開啥車?想換車的都咋想的?小區能裝充電樁不?”他在評論區發問,希望聽聽大家的經驗,省得自己瞎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