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羅永浩與西貝餐飲圍繞“預制菜”話題展開多輪公開討論,這場爭論不僅引發餐飲行業對預制菜標準的關注,更讓消費者對餐飲透明度的討論持續升溫。雙方在預制菜界定、消費者知情權保障等核心問題上各執一詞,推動行業對預制菜分類體系的深入探討。
羅永浩在最新發聲中明確表示,預制菜知情權問題不應被過度復雜化。他指出,餐飲行業早已存在預制菜的基礎分類框架,只需在此基礎上進行細化即可形成可操作的分級標準。這種分級思路旨在為消費者提供更清晰的消費參考,而非制造新的行業壁壘。
對于不同消費場景的接受度,羅永浩給出具體分級:在超市或平價快餐廳場景下,他對所有級別的預制菜均持開放態度,包括速凍水餃、即熱套餐、方便米飯等常見品類。這類場景下,消費者對效率與便利性的需求優先于對制作工藝的考量。
而在正式餐飲場所,羅永浩的接受度呈現明顯分級:他完全接受I級預制菜(如現場簡單加工的凈菜),對II級預制菜(如半成品復熱)持大部分接受態度,僅對III級預制菜(如深度加工的料理包)保留部分接受空間,至于IV級預制菜(如完全工業化生產的即食套餐)則明確表示無法接受。這種分級標準反映出消費者對不同餐飲場景下品質期待的差異。
這場爭論背后,折射出餐飲行業轉型升級中的深層矛盾。隨著預制菜滲透率持續提升,如何平衡效率與品質、標準化與個性化,成為從業者必須面對的課題。羅永浩提出的分級方案,為行業提供了兼顧消費者知情權與企業操作性的思考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