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一項重要發現:人類已確認的系外行星數量突破6000顆。這些行星均位于太陽系之外,圍繞其他恒星運行。科學家僅用30年便完成了這一跨越,觀測成果呈指數級增長,為人類探索宇宙生命可能性提供了全新視角。
NASA數據庫顯示,目前共有6007顆系外行星被收錄,另有8000余顆候選體等待進一步驗證。這些天體由全球科研團隊持續更新數據,其中開普勒空間望遠鏡貢獻最大,累計發現超2600顆;TESS探測器則確認了693顆。
在眾多發現中,一顆名為KMT-2023-BLG-1896L b的類海王星行星備受關注。其質量達地球的16.35倍,屬于典型的“類海王星天體”。這類行星在6000余顆系外行星中占比顯著,共有2035顆,其結構與太陽系的海王星、天王星相似,通常擁有氫氦大氣層及巖石內核。
其他主要類型包括1984顆氣態巨行星和1761顆“超級地球”。后者雖以“地球”為名,實則介于地球與海王星之間,與地球環境差異較大。數據庫中還記錄了700顆主要由巖石構成的“類地行星”,以及7顆尚未明確分類的特殊天體。
系外行星的多樣性遠超人類想象。部分行星呈現極端特征:有的半面覆蓋熔巖、半面布滿鉆石;有的以每小時160萬公里的速度疾馳;還有的表面環境酷似地獄。這些特殊天體雖無太陽系對應物,卻為研究行星形成機制提供了關鍵線索。
科學家指出,不同類型行星的分布數據,有助于估算宇宙中類地環境的出現概率。1996年,天文學家Michel Mayor和Didier Queloz首次發現圍繞類日恒星運行的系外行星“飛馬座51b”,該行星位于50光年外,質量為木星的64%。這一突破標志著人類正式開啟對“正常”系外行星的探索,而此前1992年發現的脈沖星行星則屬于特殊案例。
盡管已發現6000余顆系外行星,但最關鍵的問題仍未解答:宇宙中是否存在與地球高度相似、能夠孕育生命的行星?目前,這類“地球2.0”仍未見蹤跡,但其存在可能性持續推動著天文觀測技術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