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貝餐飲創始人賈國龍近日陷入輿論漩渦,其連續推出的多個副線品牌接連折戟,引發行業對餐飲企業多元化戰略的深度反思。從“賈國龍中國堡”到“小鍋牛肉”,這個曾以西北菜立足市場的品牌,在嘗試突破62億元年營收天花板的過程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2024年6月,北京核心商圈的“西貝小牛燜飯與拌面”門店悄然歇業,這標志著賈國龍2023年推出的第九個副線品牌再次折戟。該品牌前身為“賈國龍小鍋牛肉”,定位60-80元客單價的中端市場,原本被寄予出海試驗的厚望。門店轉型后雖將土豆胡蘿卜牛肉燜飯價格從45元降至36.9元,但最終仍未能扭轉頹勢。
追溯至2022年11月,首間“賈國龍空氣饃”在北京開業時曾引發關注。5個月后更名“中國堡”后,門店數量在一年內擴張至53家,甚至超越主品牌西貝莜面村的擴張速度。但窄門餐眼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該品牌在北京的所有門店已全部關閉,生命周期不足兩年。
自2016年至今,賈國龍已陸續推出9個副線品牌,形成獨特的“試錯矩陣”:西貝燕麥面(2016)、麥香村(2017)、滿滿元氣棗糕(2017)、超級肉夾饃(2018)、酸奶屋(2019)、弓長張(2020)、功夫菜(2020)等項目相繼折戟。其中獲得300萬美元融資的“滿滿元氣棗糕”,官網已難覓蹤跡。
這位出生于內蒙古臨河的餐飲大佬,創業基因深植于童年經歷。母親“遇見鬼神不要跑,要上去踹一腳”的教誨,成為其商業決策的隱喻。從大學時期倒賣“大重九”香煙,到輟學后經營咖啡館、酒吧、面館,賈國龍用二十年時間將西貝莜面村打造成擁有408家門店、年營收62億元的餐飲巨頭。
但兩次進軍海鮮領域的慘痛教訓(深圳、北京兩地累計虧損超200萬元),促使其轉向莜面和內蒙古特產賽道。2002年營業額突破1億元后,賈國龍開始布局千億營收目標,提出2026年IPO、2030年營收超千億的宏大愿景。這迫使企業必須突破現有模式,尋找第二增長曲線。
“只有做快餐才能成就國際大牌”的理念,驅動賈國龍持續探索標準化路徑。中國堡項目寄托著“單手可食”的規?;瘔粝?,但23元的黃牛肉空氣饃與麥當勞24元套餐的對比,暴露出定價策略的失誤。同樣折戟的功夫菜項目,雖在2023年創造3.4億元零售收入,但“方便食品”、“飛機餐”的質疑聲始終未絕。
價格爭議成為纏繞西貝的達摩克利斯之劍。2021年“21元饅頭”登上熱搜后,賈國龍承認定價失誤,但2023年關于996工作制的言論(“每周7天、每天15小時是喜悅的奮斗”)再次引發公眾反感。2025年與羅永浩的爭執中,過往定價問題被重新翻出,導致9月10-11日單日營業額暴跌100萬元。
在組織管理層面,賈國龍展現出矛盾特質。其獨創的“裁判制”通過員工持股計劃培養大量店長,2017-2018年累計分紅1.9億元。但輿情危機后緊急發放的500元員工補貼,未能有效提升服務水準。相較于胖東來、海底撈的員工-顧客-企業共贏模式,西貝的服務質量仍存明顯差距。
行業寒冬中,西貝的困境更具典型性。2025年上半年,海底撈、九毛九、呷哺呷哺營收分別下滑3.7%、10.1%、18.9%,西貝同期數據雖未公開,但賈國龍透露的營收下滑態勢,與激化的消費者矛盾形成惡性循環。當依賴西北菜生態位的優勢逐漸消退,這個餐飲帝國的千億夢想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