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學史上,尼采對技術的接納態度頗具前瞻性。這位思想家因健康問題被迫離開學術崗位后,開始將目光投向新興的書寫工具。1879年,35歲的尼采因視力急劇衰退和偏頭痛加劇,不得不辭去巴塞爾大學的教職。他在寫給妹妹伊麗莎白的信件中明確表示,若要返回故鄉瑙姆堡生活,打字機將成為不可或缺的輔助設備。
對書寫工具的探索持續了兩年之久。1881年,尼采向擔任其工作秘書的海因里?!焐锎耐嘎?,自己正與哥本哈根的發明家拉斯穆斯·馬林-漢森保持聯系。這位同時擔任聾啞學校校長的發明者,早在1865年就完成了球形打字機的設計,但受制于高昂的制造成本,該設備始終未能打開市場。當時375馬克的售價,相當于尼采月收入的兩倍,這讓他在書信中多次向親友抱怨經濟壓力。
盡管面臨價格障礙,這款球形打字機仍收獲了特定用戶群體的青睞。全球范圍內約180臺的銷量中,尼采成為最知名的使用者。他用這臺設備完成了16封私人信件、1張明信片以及多份詩歌手稿的創作。值得注意的是,尼采最終使用的這臺打字機,實為妹妹伊麗莎白贈送的禮物。1882年2月,當設備輾轉送達尼采在意大利熱那亞的寓所時,運輸過程中的嚴重損壞卻讓這份心意蒙上了遺憾。
這場跨越國界的技術邂逅,折射出19世紀末知識分子與工業文明的微妙互動。當傳統書寫方式遭遇機械革命,尼采的實踐不僅是個體需求的體現,更預示著思維工具變革對思想表達方式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