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以“地表最強四門量產車”身份亮相的小米SU7 Ultra,近期正面臨市場寒流的嚴峻考驗。這款承載著雷軍高端夢想的旗艦車型,上市初期憑借1500匹馬力、紐北賽道紀錄等光環引爆輿論,卻在短短數月后遭遇銷量滑鐵盧,連帶引發銷售體系深度調整。
據內部人士透露,自8月起小米汽車已悄然啟動銷售體系改革。原本專屬SU7 Ultra的Ultra Master銷售團隊遭遇降級,這些來自法拉利、蘭博基尼等超跑品牌的精英,如今需同時承擔SU7、YU7等車型的銷售任務。部分城市門店的Ultra Master人數從十余位銳減至1-2人,標志著小米對這款旗艦車型的戰略重心轉移。
這場變革的直接導火索,是SU7 Ultra在二手車市場的價格崩盤。今年3月首批交付時,準新車曾以64.88萬元高價成交,較新車溢價12萬元。但到6月,行駛2000公里的同款車型報價暴跌至42.8萬元,三個月貶值幅度達15萬元。有車商透露,當前準新車落地即虧6-7萬元,這種保值率斷崖式下跌,讓早期加價提車的車主淪為“冤大頭”,更令潛在買家望而卻步。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產品定位與市場需求的錯位。52.99萬元的定價雖在性能車領域具有殺傷力,卻將絕大多數普通消費者拒之門外。更關鍵的是,其超跑級定位與50萬級主流消費群體的核心需求嚴重脫節。該價位段消費者多為事業有成的中年人士,他們更看重品牌沉淀、空間舒適與乘坐靜謐性,而1500匹馬力、賽道操控等特性,在城市通勤場景中顯得“嚴重超標”。
口碑危機則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今年5月爆發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事件,徹底撕開SU7 Ultra的質量信任危機。數百名車主發現,價值4.2萬元的選裝件僅為裝飾性設計,實測前艙開孔處無任何導流效果。盡管小米緊急致歉并推出補償方案,但車主集體訴訟的態勢已難以挽回。知名車評人閆闖等KOL的批評,更讓“虛假宣傳”標簽深入人心。
不過這場調整也蘊含著理性考量。當前SU7 Ultra新訂單提車周期僅6-9周,顯著快于SU7和YU7車型,對品牌忠實粉絲仍具吸引力。將精英銷售團隊的服務能力擴展至全系車型,既能提升客戶整體滿意度,也有助于企業降本增效。對普通版車主而言,他們將首次享受到原本專屬于旗艦車型的頂級交付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