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地2200余畝的吉利汽車西安制造基地內,智能生產線正以每分鐘一臺的速度完成整車裝配。這座2017年啟動建設的現代化工廠,僅用四年時間便實現首款車型量產,今年上半年整車產值突破185億元,同比增長17.4%。這一數據折射出陜西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在經歷的深刻變革。
2024年,陜西省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119.8萬輛,較2020年增長19倍,年均增速達112%。這意味著全國每十輛新能源汽車中就有一輛產自陜西,該省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已穩居全國第一梯隊。省工信廳汽車工業處負責人指出,以吉利、比亞迪為龍頭的產業集群,帶動形成了涵蓋新能源乘用車、動力電池及關鍵零部件的完整產業鏈。
政策層面的系統布局為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自"十四五"規劃實施以來,陜西創新推行"鏈長制",將新能源乘用車與重卡商用車兩條產業鏈同步列為省級重點,由省級領導擔任鏈長,龍頭企業作為鏈主。通過構建"企業提需求、鏈長配資源、專班優服務"的運作機制,形成了覆蓋技術創新、生態構建的全周期支持體系。
密集出臺的產業政策持續釋放紅利?!冻擞密嚕ㄐ履茉矗┊a業鏈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與《陜西省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7年)》等文件,構建起從核心零部件到整車制造的政策框架。西安市汽車產業鏈聯盟秘書長羅建安評價稱,這種持續性的政策支持在產業界較為罕見,有效增強了陜西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集聚效應。
產業磁吸效應持續顯現。2023年,浙江銀輪機械在西安設立子公司,專注于汽車空調及熱泵系統生產。其西安工廠從入駐到投產僅用四個月,去年實現5400萬元銷售額,今年通過深化與本地車企合作,計劃將年產值提升至1.9億元。目前該車間每75秒即可完成一臺汽車空調主機總成的組裝。
產業鏈協同發展成效顯著。陜西汽車產業已形成從螺絲螺母到發動機的完整配套體系,省內綜合配套率提升至57%,產業鏈總產值突破4400億元。采埃孚、地通、拓普等276家規上企業構成產業矩陣,其中不乏國際知名零部件供應商。這種集群效應使得小到標準件、大到動力總成的本地化供應成為可能。
在技術轉型浪潮中,陜西率先完成"電池-電機-電控"核心三電系統的全鏈條布局。西部地區豐富的鋰礦資源為動力電池生產提供關鍵原料,漢中釩礦可應用于氫燃料電池催化劑,寶鈦集團研發的鎂合金輕量化材料則有效降低整車能耗。羅建安分析指出,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與不斷完善的供應鏈體系,正在構建起安全可控的汽車產業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