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與人形機器人領域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投資熱潮。自2025年初以來,該行業融資總額已突破260億元,市場熱度堪比當年ChatGPT引發的“百模大戰”。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近期宣布,公司計劃在年內生產5000臺Optimus人形機器人,并預計規模化后該產品將占據特斯拉80%的市值。這一表態為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注入強心劑。
市場研究機構數據顯示,全球人形機器人出貨量將從2024年的2500臺激增至2025年的1.8萬臺,到2060年預計達到30億臺規模。彭博社分析指出,未來量產的人形機器人中,超過半數將來自中國廠商。在這場全球競賽中,卓益得機器人(DroidUp)憑借其技術積累和獨特路徑,成為國內最具潛力的通用人形機器人企業之一。
這家成立于2021年的科技公司,前身為2016年創立的深圳市行者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其技術淵源可追溯至中德最大AI合作項目,團隊在雙足動態行走和跨模態學習領域擁有超過20年研發經驗。公司目前聚焦科研教育、商業服務和居家康養三大場景,提供具身智能機器人解決方案。
卓益得的技術突破始于2015年。當時團隊研發的“行者一號”人形機器人以0.8度電持續行走134公里,創下吉尼斯世界紀錄并保持至今。2024年完成1億元A輪融資后,公司推出全球首款基于仿生肌腱驅動技術的模塊化人形機器人“行者二號”。該產品在2025年北京亦莊全球首屆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中斬獲季軍,引發行業關注。
今年7月發布的“行者三號”進一步展現技術實力。這款身高1.7米、重38公斤的機器人,通過肌腱仿生驅動技術實現機身減重20%以上,行動靈活性提升的同時能耗降低50%。其動態耦合節能技術使續航時間達6小時,在動態平衡性和能效比方面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在2025 inclusion·外灘大會期間,上海理工大學教授、卓益得機器人創始人兼CEO李清都接受專訪時強調,人形機器人量產需優先解決應用場景和安全性兩大核心問題。“當前許多全尺寸人形機器人的安全性尚未達標,這必須成為研發的首要考量。”他透露,公司已將核心研發放在上海,量產基地則落戶鄭州,今年計劃生產數百臺,明年產能將提升至2000-5000臺。
針對行業熱議的價格戰問題,李清都認為15萬元是較為合理的價格區間。“這個價位既能保證企業創新所需的利潤空間,又能維持健康的消費環境。”他以iPhone定價策略為例,指出當前部分企業過度壓價可能導致質量隱患和售后風險,不利于行業長期發展。
對于行業“泡沫化”的質疑,李清都持審慎樂觀態度。他指出,從估值角度看,當前人形機器人企業100億-200億元的估值遠未達到泡沫階段。但行業確實存在參差不齊的現象,部分缺乏創新能力的企業可能被市場淘汰。“未來五年將是行業整合期,企業必須找到真實的應用場景,解決客戶的實際問題。”
在技術路線選擇上,李清都認為VLA模型和世界模型將長期并存。前者適合處理簡單垂直任務,如疊衣服、產線作業等;后者則能實現對世界的深度理解和未來預判,代表技術發展方向。“工業場景可能更傾向VLA模型,因其算力需求和成本更低;而高級技能人員的數據訓練、仿真合成數據和真機數據采集,將是具身智能數據發展的三大方向。”
關于產品落地,李清都透露“行者二號”已在多個場景試點應用,“行者三號”下半年將重點驗證導覽、巡檢、工業和醫療等領域的應用能力,預計明年實現量產交付。他特別強調,安全性是人形機器人落地的首要條件,其次是成本和商業化能力。“當機器人既能保障安全,又能創造價值時,投資回報率自然會達到要求。”
面對行業排名爭議,李清都認為人形機器人領域尚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梯隊”。“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國內企業與全球巨頭仍有差距。未來1-2年,行業將解決泡沫化和家庭場景應用等技術挑戰。”他比喻道,“現在行業像個大魚池,最終哪些魚能游進湖水并不重要,關鍵是在細分領域找到生存空間。”
卓益得的戰略定位清晰:通過導覽、巡檢等場景穩扎穩打,逐步擴展服務能力。“我們的目標是開啟人機共生新紀元,先從解決簡單問題入手,再逐步挑戰更復雜的任務。”李清都表示,這種漸進式發展策略將幫助公司在激烈競爭中保持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