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在近期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透露,正在加快推進15項人形機器人國家標準研制工作。市場監管總局新聞發言人表示,后續將重點突破安全規范、驅動技術、數據利用等關鍵領域的標準制定,通過構建完善的標準體系為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這一系列舉措被業界視為推動產業規范化的重要里程碑,有望助力中國機器人產業在全球競爭中占據更有利位置。
工業領域已成為機器人技術落地的主戰場。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統計,中國連續多年保持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地位,2025年新增裝機量占全球比重突破50%。工信部數據顯示,"十四五"期間已支持46個城市開展技術改造試點,建成230余家智能工廠和1260家5G工廠。深圳優必選公司的Walker S系列機器人已在汽車制造領域實現突破,其群體智能技術使數十臺機器人能協同完成分揀、搬運和精密裝配等復雜任務,標志著工業機器人從單機作業向群體智能的跨越。
沈陽新松機器人等企業展示的創新應用進一步印證了產業進步。該公司開發的具身智能機器人可在汽車制造中精準安裝零部件,在電子制造領域實現微米級操作,其多任務協作能力已能適應不同高度和復雜環境。這些技術突破直接提升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某電子工廠引入機器人后產品良品率顯著提升。
相較于工業場景的標準化環境,家庭應用對機器人提出更高挑戰。專家指出,泛化能力是衡量家用機器人智能水平的核心指標,要求設備具備環境感知、自主學習和動態任務規劃能力。當前技術雖通過模型優化取得進展,但距離適應千家萬戶的差異化需求仍有差距。家庭場景中,機器人需應對家具布局變化、成員行為習慣差異等非結構化因素,這對實時決策和應急處理能力構成嚴峻考驗。
現有家用機器人產品功能局限明顯。市場主流的掃地機器人常被復雜障礙物困擾,智能音箱的交互能力也僅限于基礎查詢。消費者期待機器人能承擔更多家務,如根據不同情境執行多樣化指令,或在復雜環境中自主完成烹飪、護理等任務,這些需求與當前技術能力形成鮮明落差。
產業界正探索工業經驗向家用領域的遷移路徑。里工實業總裁建議參照汽車自動駕駛分級體系,建立家用機器人能力等級標準,明確初級清潔提醒、中級烹飪護理、高級自主決策等不同層級的性能邊界。這種分類方式既能幫助消費者理性選擇,也可引導企業精準研發。
標準化建設需同步考慮安全倫理等非技術因素。數據安全方面,需建立加密傳輸機制防止隱私泄露;法律層面,要明確機器人造成損害時的責任認定規則。物理安全標準要防范運行意外,網絡安全需抵御黑客攻擊,驅動技術規范則關乎設備效率與穩定性。這些標準的完善將為機器人大規模進入家庭掃清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