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一座在中國汽車工業史上刻下深刻烙印的城市,被譽為新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七十多年前,第一汽車制造廠(中國一汽的前身)在這里奠基,不僅為這座城市書寫了新篇章,更為中國汽車工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此,“汽車”成為長春最為閃耀的名片,而今,這張名片正被賦予全新的智能制造內涵。
7月15日,隨著2025年“活力中國調研行”吉林省主題采訪活動的腳步,我們走進了中國一汽,親身體驗了這家老牌車企的智能化變革之路。
在紅旗繁榮廠區的總裝車間內,智能化生產的壯觀場景令人嘆為觀止。無數機械臂精準舞動,近百臺自動導引運輸車(AGV)在智能系統的調度下穿梭不息,高效完成物料運輸任務。底盤自動合裝工位上,車身與底盤在高精度的控制下自動結合,這是賦予一輛汽車“行駛靈魂”的關鍵步驟。
這座總面積達9.6萬平方米的超級車間,擁有11條自動化生產線和4條高精度整車檢測線,具備燃油車、混合動力車、純電車等多車型的柔性共線生產能力。其年產能高達24萬輛,平均每54秒就有一臺整車下線。如此極致的效率背后,是中國一汽工程技術部總裝工藝部總裝技術高級主任張國龍所揭示的三大核心優勢:高效輸送系統、工業機器人與協作機器人的廣泛應用,以及隨車在線檢測技術的全面應用。
當我們移步至中國一汽的“根”——解放廠區時,仿佛穿越了時光。紅黃相間的蘇式建筑群默默訴說著“一五”時期產業工人們篳路藍縷、開創中國汽車工業的激情歲月。然而,當我們步入解放J7整車智能工廠時,厚重的歷史感瞬間被撲面而來的科技氣息所取代。這里依托工業互聯網和大數據,在全球商用車行業首創了多項領先技術,如機器人-AGV協同隨行無人化輪胎裝配技術等,建立了技術領先優勢和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的智能制造新模式。
作為國有特大型汽車集團,中國一汽承載著共和國汽車工業的榮光。從1953年正式奠基,到1956年建成投產并制造出新中國第一輛卡車(解放牌),再到1958年制造出新中國第一輛小轎車(東風牌)和第一輛高級轎車(紅旗牌),一汽的建成開創了新中國汽車工業的歷史。面對汽車產業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一汽正全力沖刺新能源與智能化的新賽道。
在新能源領域,中國一汽堅持自主研發,成功打造了天工純電、鴻鵠混動、九章智能三大技術平臺。在核心“三電”領域,自主研發的低溫電芯在零下10攝氏度條件下電量保持率可達98%,有效緩解了北方用戶的“續航焦慮”;全新一代智慧電驅最高效率可達96%。這些轉型成果在銷售數據中得到了體現:今年上半年,中國一汽整車銷量突破157.1萬輛,同比增長6.1%;其中,自主新能源車銷量突破14.5萬輛,同比增長高達95.5%。
在智能化轉型方面,中國一汽同樣取得了顯著進展。面對汽車智能化正邁向“軟件定義汽車”時代的挑戰,中國一汽以九章智能平臺為基礎,構筑了紅旗“具身智能體”的超級大腦。同時,中國一汽還引入了大模型技術打造的智慧場景大腦,與全棧自研的飛刃架構、“安心”的司南智駕系統協同融合,推動了智能化技術的快速發展。
作為中國當之無愧的“汽車城”,汽車產業是長春經濟的核心引擎。中國一汽的蓬勃發展,特別是紅旗與解放品牌的崛起,以及奧迪一汽新能源工廠的落地,對長春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奧迪與中國一汽合作的標桿項目——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已經投產,這里擁有高度自動化的生產工藝和年產能超過15萬輛的生產能力。這一項目的落地為長春市乃至吉林省汽車產業鏈升級注入了強勁動力。
作為“鏈主”企業,中國一汽積極發揮引領作用,聯合上下游企業攻克關鍵技術。例如,在“固態電磁”技術方面,中國一汽聯合產業鏈共同突破;在面對芯片“卡脖子”問題時,中國一汽聯合百余家單位進行自主化研發,目前自主化率已超50%。這些努力不僅推動了中國一汽自身的發展,還有效帶動了全產業鏈的進步。
先進的智能化工廠和研發項目還成為吸引高端技術人才回流的強大磁場。奧迪一汽新能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工廠已吸引全球約1000名人員落戶長春,其中超600人屬于吉林省人才回流。這為長春注入了寶貴的創新活力,也為汽車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