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婉心
編輯|鄭懷舟
7月9日晚間,英偉達成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4萬億美元的上市公司。這距離其突破1萬億美元市值,僅過去了兩年多時間。
英偉達的市值增長是華爾街歷史上最快的案例之一,成為AI時代發展的一個注腳——算力依舊為王。
但與此同時,市場發現英偉達的“對手”在變多。眼下,包括谷歌、亞馬遜、微軟在內的云服務大廠,多半一邊使用英偉達的GPU,一邊開始打造自己的ASIC芯片,比如meta的MTIA芯片和谷歌的數據中心芯片Axion。
ASIC巨頭博通的業績也在今年節節攀升。博通近日發布的財報顯示,2025財年第二財季,公司實現營收15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
其股價自四月初低點起,實現接近翻番,作為對比,英偉達同期漲幅約為74%。
博通CEO陳福陽表示:“第二季度公司人工智能業務營收同比增長46%,超過44億美元。而且預計第三季度人工智能半導體營收將加速增長至51億美元,實現連續十個季度增長。”
今年年初開始,DeepSeek出現帶來的“算力需求下降論”曾引起市場恐慌,認為英偉達“見頂”,全球算力需求從訓練轉向推理,也被認為是“去英偉達化”的開端。
但四萬億的英偉達證明,“去英偉達化”可能是個偽命題。
ASIC是大模型的新壁壘
首先要明確的是,ASIC的增長不是起因,而是行業需求變化的結果。
從定位來看,GPU和ASIC并不是對立面,而是對應了AI研發的不同階段,前者長于訓練,后者長于推理。
因此在AI大模型發展早期,市場對訓練的需求更為旺盛,GPU便先于ASIC出現大幅增長,如今進入大模型中期,ASIC則開始增長。
簡單來說,ASIC是針對具體應用的專有定制芯片,想要做AI應用,ASIC是首選。因此應用端加速落地和ASIC增長相輔相成。
比如,今年4月meta推出的自研芯片MTIA最新版本v2,即是專為meta旗下社交軟件的排名和推薦系統而設計;谷歌同一時間推出的Axion芯片,也主要用于YouTube的廣告投放、大數據分析等。
大模型演進是外因,云大廠推動ASIC還有內因。雖然市場聲音認為,云大廠有降低對英偉達依賴性和成本的考量,但成本并不是最關鍵的因素,利用ASIC構建壁壘才是。
Omdia分析師總監何暉向36氪表示,隨著大模型競爭的白熱化,各家都開始部署自己的算力中心,從純粹的拼算力逐漸過渡到算力架構的差異化,ASIC將成為各家實現差異化的核心架構,ASIC的需求也將會逐步增加。
“擁有自身核心算法的科技大廠,自然會希望通過ASIC,樹立算法壁壘。”何暉表示。
而市場熱議的“挑戰英偉達”、“去英偉達化”,只是市場換擋的一種表象。
年初博通爆發時,市場對ASIC的擔憂,主要體現在其研發成本較高,只有有明確場景需求的情況下,云廠商才有自研ASIC的動力。
如今近半年ASIC高速增長,側面印證了北美應用側成熟進度比較可觀。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谷歌AI推理量已達到480萬億token,同比增長50倍,GPT周活用戶也從今年2月的4億提升到4月的8億,兩月周活用戶已實現翻倍增長。
國盛證券報告指出,海量token的持續增長,是本輪北美算力行情上揚的主要驅動力。國盛證券認為,當下北美AI下游需求已經爆發,整體形成了“技術迭代、需求爆發、數據反哺”的閉環。
在大模型發展階段的推動下,ASIC開始站到舞臺中央,不過,這依舊不意味著平行關系的ASIC和GPU會互相替代。基于二者互為補充的特性,終局上,二者將共享AI市場。
生態為王
野村證券的最新報告展示了ASIC的驚人增長速度。
目前英偉達GPU占AI服務器市場80%以上,ASIC僅占8%至11%。今年,預計谷歌和亞馬遜AWS兩家的ASIC芯片出貨量,合計約為英偉達GPU出貨量(500萬至600萬)的40%至60%。
但到了2026年,meta與微軟的ASIC開始部署之后,ASIC出貨量可能會超越英偉達GPU。
市場加速轉向、博通市值突破萬億之時,英偉達有自己的方式回應這場競爭。
今年5月,英偉達正式發布NVLink Fusion。NVLink Fusion允許數據中心將英偉達GPU與第三方CPU或定制化AI加速器混合使用,標志著英偉達正式打破硬件生態壁壘。
NVLink作為連接協議,一直是英偉達生態護城河中很重要的壁壘之一。但也因此,封閉生態為市場設置了天花板。
半開放的NVLink Fusion則是英偉達在ASIC時代“以退為進”的一步棋,能在防御ASIC廠商競爭的同時,維持自身生態優勢,拉攏自研芯片的云廠商。
美國銀行將“NVLink Funion”視為最具戰略意義的動作。
21世紀經濟報援引DIGITIMES分析師姚嘉洋表示,ASIC芯片本身分為兩種類型:網絡控制芯片和計算芯片。NVLink技術主要處理互聯能力,這意味著計算類ASIC芯片,未來與GPU芯片之間,反而可以通過NVLink Fusion達成合作。
也就是說,對于自研ASIC芯片的廠商來說,反而會更加依賴英偉達的生態。
為對抗NVLink,去年10月,谷歌、亞馬遜AWS、英特爾等九家科技巨頭發起了UALink,主打更高的開放性。最新消息是,UALink的首款高速互聯芯片,最早將于今年年底實現流片。
DIGITIMES分析師姚嘉洋指出,UALink目前的進展,相比NVLink已經可以完整投入到產品中,還有較大的成熟度落差。
在何暉看來,英偉達在通用GPU上通過CUDA建立了難以逾越的護城河,目前與AI相關的大模型都無可避免的需要跑在這樣生態基礎上,單純”去英偉達化“或許很難實現。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