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否會被AI取代呢?近日,以“融合與創生:AI驅動的教育變革”為主題的第三屆北外灘教育發展論壇在世界會客廳舉行。論壇上,專家們普遍表示,AI教育的核心并非技術疊加,要學會從“拿來用”到“量身造”。
讓教師成為“智能教育設計者”
教師是否會被AI取代呢?“如果教師自己會運用、會設計AI,他還會被替代嗎?”虹口區教育局局長孫磊在論壇上拋出了這個引人深思的問題。他指出,AI教育的核心并非技術疊加,而是構建“人機協作”的全新生態。為此,虹口已經建成“數智虹教”基座,貫通國家和上海市智慧教育平臺,為全區6萬學生、6700名教師提供“教學管評研訓”全鏈條數字化服務。
虹口創新建立“三級CIO”制度與“教師主理人”機制,推動教師從技術使用者轉變為智能教育設計者。今年1月上線的“HEADS虹口教育智能體導航系統”,以“大模型+知識庫+工具鏈”降低了開發門檻,目前已有200余位教師成為智能體開發者,182個教育智能體在平臺上線,覆蓋課堂探究、作業輔導等多個場景。孫磊強調:“我們要培養的不是‘會用AI的教師’,而是‘能駕馭AI育人的教師’。”
AI基礎課在虹口區中小學100%普及
全區中小學AI課普及率達100%
論壇現場,12個“AI力快閃課堂”成為焦點。在江灣初級中學的信息技術課上,學生們只需通過自然語言描述需求,AI就能自動生成網頁代碼,從而完成從功能拆解到人機協作的思維進階。有的學生為科技節頁面添加3D模型旋轉功能,有的學生搭建互動評論區,并且在調試過程中辯證思考技術的邊界。北虹高級中學的音樂課堂則呈現出別樣的景象:學生們借助AI作曲軟件為校園定制配樂,在算法生成的旋律框架中注入情感張力,實現了技術理性與藝術感性的完美交融。
這樣的變革并非個例。虹口已構建起覆蓋全學段的AI教學場景網絡:中州路第一小學通過“詰問—反饋—再詰問”機制,推動學生從事實認知邁向價值認同;復興中學高三生物課上,智能體輔助學生解析科研論文,訓練“觀點—證據—推理”的學術思維鏈;豐鎮中學語文課堂引入生成式AI改編《木蘭詩》課本劇,將文本解讀與創意表達有機結合。這些實踐印證了虹口區教育局局長孫磊所說的:“AI正推動課堂從‘教學任務驅動’轉向‘學生問題驅動’,從教師單點投入轉變為人機協作與群體共創。”
活動現場
在課程體系方面,虹口探索“基礎—特色—卓越”三級進階模式:聯合華東師大開發30課時AI基礎課程,實現全區中小學100%普及;依托南湖職院開設AI職業體驗特色課程;通過“青少年科學院虹口分院”打造“AI+工程+項目”卓越課程,培育人工智能“未來之星”。這種分層設計既滿足了普及的需求,又為拔尖創新人才提供了成長的通道。
筑牢AI教育的“安全邊界”
隨著AI深度介入教學,數據安全與倫理風險不容忽視。虹口率先發布《虹口區學校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管理辦法》,成立“教育智能體倫理與專業審查委員會”,對智能體開發、上線全流程實施嚴格的三級防護體系。同時《“教育智能體Pro”創制和應用指南》發布,為智能體設計提供了標準化的框架。
活動中,兩項新的戰略級項目也同步啟動:“虹‘芯’魔方青少年人工智能實驗室建設項目”以工業級標準構建芯片教育空間,將微觀科學轉化為可觸可感的實踐場景;“北京大學-TBI人工智能教育研究聯合實驗室虹口實驗區共建項目”則聚焦教育生態共建,依托開放平臺整合全國教學工具與資源。
“AI對教育的改變是全方位、深層次的,既要重塑教與學范式,更要堅守教育的初心本質。”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校長金力指出。而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王浩也表示,需深化育人本位價值錨點,構建產學研用融合生態。
原標題:《虹口區嘗試讓教師從AI“使用者”轉變成智能體“開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