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網信中國”微信公眾號,中央網信辦近日印發通知,在全國范圍內部署開展為期2個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
通知指出,落實《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專項行動將進一步拓展治理深度和范圍,持續深入整治網上危害和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問題亂象,嚴肅查處涉暴力迷信、淫穢色情、引誘自殺自殘、侵害未成年人隱私等違法信息,全面清理低俗庸俗、炫富拜金、極端情緒等不良內容,嚴厲打擊涉嫌針對未成年人的違法犯罪行為。聚焦各類新情況新表現,做好實施網絡侵害行為、隱蔽傳播違法不良信息、誘導參與線下危險活動、利用未成年人形象牟利等四方面問題整治。
據悉,在開展專項整治的同時,網信部門還將重點關注“AI功能在未成年人領域不當應用以及誘導沉迷問題”。此前,南都大數據研究院推出“保護AI世界里的孩子”系列調查報道,發現在“智能問答”“創意生成”“虛擬社交”3類典型場景應用中,存在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的風險。
調查顯示,在部分AI生圖APP中,使用簡單的幾個關鍵描述詞,僅需不到一分鐘,即可免費生成百余種風格的細節豐滿、色彩豐富的二次元動漫圖。使用部分敏感描述詞,能夠不設限制地生成并發布兒童不雅形象圖片,有的甚至突破倫理底線(查看報道:《AI生圖應用一鍵生成兒童不雅圖片!模型數據“污染”當防治》)。
部分AI陪聊應用中,隱藏著一些極端AI人設與軟色情內容,這些“虛擬戀人”會通過各種“共情話術”與用戶進行互動,營造出一種親密的情感氛圍,部分還會通過塑造極端人設,如“病嬌”“高傲角色”等,引導用戶沉迷。有AI陪聊應用的青少年模式和正常模式差異較小,保留了如“瘋批”“腹黑”等適合成人體驗的陪聊話題和角色(查看報道:《AI陪聊應用極端人設誘導充值!實測青少年模式漏洞待堵》)。
還有一些大模型應用和學習類APP推出的AI解題、答疑、作文等功能,不僅容易出錯,而且AI幻覺、諂媚的現象時有發生,當用戶對答案提出疑問后,部分AI會立刻改變口徑,從錯誤答案出發編出一套“合理”解釋(查看報道:《實測AI解題:答案搖擺,一質疑就改口!孩子使用如何引導?》)。
多位專家接受采訪時均強調了生成式AI應用設置“未成年人模式”的必要性,尤其是需要防范錯誤偏見及不良信息、隱私數據泄露、沉迷與過度依賴等。專家建議,生成式AI應用未成年人模式要設計實現便捷使用、分齡原則、身份識別、內容過濾、正向引導等功能。
除AI功能在未成年人領域不當應用以及誘導沉迷問題外,網信部門還將重點關注未成年人模式的使用情況以及內容建設存在的問題、兒童智能設備的內容安全以及功能規范等問題。中央網信辦有關負責同志強調,開展專項行動是凈化網絡空間、護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有力保障。各地網信部門要準確把握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新情況、新問題、新特點,壓實網站平臺主體責任,加大巡查力度,從嚴處置處罰存在突出問題的平臺、賬號和MCN機構,公開曝光典型案例,強化警示震懾。同時,也呼吁社會各界以及廣大網民共同抵制網上涉未成年人亂象問題,共同營造安全健康的網絡環境。
采寫:南都記者 張雨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