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領域,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電)正以一系列突破性科研成果引領創新潮流。近年來,該校在人工智能理論與交叉應用研究中深耕,不僅推出了“秦嶺·西電遙感腦”這一全球首個國產雷達遙感大模型,還在水聲通信、工業智能視覺識別等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
“秦嶺·西電遙感腦”作為智慧遙感領域的核心軟硬件技術,實現了國產自主可控,廣泛應用于生態保護、自然資源監測和應急救援等領域。這一成果的誕生,標志著西電在人工智能與遙感技術的交叉融合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與此同時,西電在水聲通信領域也取得了顛覆性的突破。該校研發的“水聲語義通信驗證系統”首次實現了公里級水聲信道的視頻傳輸,打破了水下視頻傳輸的傳統局限,為水下通信技術的發展開辟了新路徑。
在人才培養方面,西電人工智能學院依托學校在電子信息領域的學科優勢,形成了“智能+電子信息”的特色培養模式。學院圍繞智能科學與技術一級交叉學科,從基礎理論、工程實現和領域交叉三個角度,為學生提供差異化的培養路徑,旨在培養具備多學科交叉知識架構的創新人才。
為了提升學生的實戰能力,西電人工智能學院打造了“科教融匯、產教融合”的雙驅動實踐創新平臺。通過與企業合作,學院建立了特色領域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新機制,構建了校企協同育人與開放辦學的新格局。這一舉措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還為企業解決了技術難題。
在課程設計上,西電人工智能學院加強了人工智能數理基礎、計算機和電子信息專業基礎的教學,并對專業核心課程進行了梳理和模塊化設置。學院還自研了課程AI助教系統,通過智能互動與問答處理算法,為學生提供學業規劃、學習策略和學習資源等方面的支持。
西電人工智能學院的科研成果不僅收獲了獎項和落地應用,還轉化為了強大的育人力量。學生們在參與工業大模型落地、電磁信號處理等真實科研項目中,鍛煉了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核心素養。例如,侯彪團隊研發的遙感影像解譯大模型已在多個領域得到應用;董偉生教授團隊的“工業智能視覺識別大模型”在全國100多個工業場景中落地,顯著縮短了AI部署周期;張向榮教授團隊研發的電磁信號智能處理大模型也在全國電磁大數據非凡挑戰賽中獲得了多項獎項。
西電人工智能學院還與多家企業聯合開展了“人工智能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建設,共建產教融合課程和實踐體系。通過“智能星·燦星計劃”實踐實訓項目和“智能星”人工智能自動駕駛小車大賽等活動,學院進一步促進了學生創新意識、合作溝通和知識應用等綜合能力的養成。
西電人工智能學院教授唐旭表示,這種校企協同、本碩博一體的遞階式科研實踐培養模式,不僅發揮了校企協同優勢,培養了學生實際工程技術創新能力,還有效解決了企業的技術難題,為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