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汽車市場圍繞著“電車焦慮”展開了廣泛討論,消費者普遍尋求一個能徹底消除顧慮的解決方案。插混與增程車型因標榜“靈活切換、油電雙贏”而備受推崇,仿佛成為了解決焦慮的萬能鑰匙。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擁有“可油可電”的能力,就能確保駕駛體驗無憂、使用穩定、焦慮全無?恐怕不盡然。
市面上不乏這樣的聲音:“可油可電”的車型沒有續航焦慮,堪稱目前最完美的選擇。但深入探究后,這種完美似乎并不那么站得住腳。
這類車型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日常通勤的純電需求,如理想L6,標稱純電續航212公里,即便實際使用中有所折扣,也足以覆蓋多數市區出行場景。上下班、接送孩子、日常購物,純電模式下既省錢又省心,且靜謐舒適。
長途出行時,電量不足則可用燃油兜底,無需排隊充電,無需規劃充電路線,這一優勢吸引了不少消費者。看似兩全其美,但長期使用后,不少車主發現,這并非完美融合,而是兩種技術的折中。
具體而言,用電時體驗不及純電車,用油時又不及傳統燃油車。聽起來全能,開起來卻未必舒心。這種車型的結構復雜,需同時容納電驅、電池、發動機、油箱及傳動機構,各項配置均無法做到極致。電池不能太大以免成本過高,油箱不能太小以防續航焦慮,熱效率、控制邏輯、電驅調校等均需兼顧,卻難以做到純粹。
以充電為例,純電車700公里續航,充電400公里僅需12-15分鐘,而“可油可電”車型,雖然續航較短,理論上充電時間應更短,但實際上往往需40分鐘起步,有時甚至接近一小時。若充電不便,省錢省心便成了空談。
駕駛體驗也存在割裂。純電模式下加速輕快、動力響應迅速、車內安靜,但切換到燃油模式后,震動和噪音明顯增強,與純電狀態大相徑庭,令人不適。尤其是增程車型,還需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體驗更差,油耗也不低。
那么,什么樣的人適合這種車型呢?并非所有人都能從中受益。雖然通勤用電、長途用油的設想很美好,但大多數人實際出行以市區為主,長途出行頻率并不高。更糟糕的是,這類車型最怕的就是電量不足又不想用油的情況,此時油耗高、動力弱,體驗大打折扣。
有些人購買這類車型是出于對焦慮的恐懼,擔心電車不穩定、純電不安全、路上沒電等。然而,購買后問題并未解決,反而因多花錢而帶來更多的煩惱。因此,不少用戶感慨:“插混/增程的盡頭是純電”。
當然,也有適合這類車型的人群。比如家樓下有快充樁、工作地點在郊區、每月需跑幾次長途的人。這種“油電雙保險”的模式確實能應對各種意外。但對于大多數人而言,或許只是在為一個不常出現的問題,而選擇一個長期存在的妥協。
很多人選擇“可油可電”并非因為它最好,而是因為它聽起來最保險。但越是追求面面俱到,越難讓人真正滿意。電車的純粹與油車的扎實它都想要,卻最終什么也沒做好。這不是選擇的成功,而是焦慮下的退而求其次。
不妨問問自己:你真正需要一臺“萬金油”式的車,還是只是害怕選錯一臺專注某一領域的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