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飛行汽車正從科幻電影中的想象逐漸變為現實。據中國民航局的預測,到2035年,中國低空經濟的市場規模有望達到驚人的3.5萬億元。面對這一潛力巨大的市場,國內各大車企紛紛摩拳擦掌,轉型布局飛行汽車這一新賽道。
飛行汽車的研發進展迅速,多款產品已進入試飛階段。6月12日,廣汽集團正式發布了其首款量產飛行汽車——高域AirCab,并啟動了預訂。這款飛行汽車采用上下分離式陸空構型,上半部分為飛行器,下半部分為汽車,智能駕駛與一鍵切換飛行模式相結合,適合短途通勤和空中觀光。而小鵬匯天的“陸地航母”飛行汽車,則采用了陸行體與飛行體兩分體構型,陸行體為4-5人座艙,飛行體為純電動有人駕駛飛行器,可實現垂直起降和低空飛行。
這些飛行汽車都屬于eVTOL,即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是當前國內外車企研制飛行汽車的主流方向。eVTOL在城市空中出行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不需要超長跑道,垂直起降場即可起飛,通勤效率高。同時,eVTOL采用電池、電機、旋翼等新技術,具備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整體成本相對較低,適用于旅游觀光、物流配送、應急救援等多種場景。
車企在轉型飛行汽車賽道上具備獨特優勢。一方面,新能源汽車的“三電”系統與eVTOL動力系統具有技術遷移性,自動駕駛技術與自主飛行控制技術也存在相似性。另一方面,eVTOL約70%的零部件與新能源汽車通用,汽車廠商的規?;a經驗可直接賦能低空飛行器制造。新能源汽車的充電樁、停車場等設施也可升級兼容eVTOL的需求,為飛行汽車的推廣提供了基礎設施支持。
政策的扶持也為車企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撐。近年來,國家相繼發布了多項政策文件,鼓勵飛行汽車技術研發、產品驗證及商業化應用場景探索。全國多地也推出了具體政策措施,覆蓋基礎設施建設、應用場景拓展、產業鏈培育等方面,助力低空經濟快速發展。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政策的持續推動,飛行汽車正逐步走向商業化。多家車企的飛行汽車已進入試飛階段,部分產品甚至已開始接受預訂。例如,小鵬匯天的“陸地航母”飛行汽車已收獲超4000臺超前預售訂單,并與多家合作營地簽約,將為用戶提供飛行體驗、運營服務、飛行培訓等服務。吉利的沃飛長空也與金融租賃公司簽署了意向采購訂單,創下國內航空金融租賃市場上eVTOL產品單筆最大訂單。
然而,盡管飛行汽車的研發進展迅速,但要實現大規模商業化落地仍需時日。低空經濟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顛覆性的技術創新驅動。車企需要加大輕量化技術、電子傳感技術、智能駕駛與控制技術的研發投入,突破動力、安全等適航關鍵技術瓶頸,打通新能源低空飛行器產業化的“最后一公里”。同時,各方也需要加強合作,完善產業軟硬件生態,為低空經濟有序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