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新能源汽車安全管理領域迎來了一系列重要舉措。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質量發展局以及國家消防救援局消防監督司,共同通過視頻會議形式,深入探討了本年度新能源汽車的安全管理策略。
據最新發布的《2024新能源車險發展報告》揭示,回顧2022年前11個月的新能源汽車起火事件,各類場景下的起火原因分布不均。具體而言,在充電過程中自燃的車輛占比高達22.67%,行駛中自燃的比例為16%,而停放狀態下自燃的情況最為嚴重,占比達到38.67%。9.33%的車輛因碰撞起火,另有13.33%的起火原因歸于其他因素。新能源汽車在靜置、充電及正常行駛中的自燃現象,相較于交通事故,引發了更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會議強調,車輛及動力電池生產企業必須主動承擔起產品質量安全的主體責任。這包括在產品設計驗證、生產制造、售后服務等多個環節加強風險防范,嚴格履行對消費者的告知義務,指導他們正確使用車輛,并嚴禁夸大和虛假宣傳。會議要求企業堅守安全底線,避免通過不正當手段如偷工減料、以次充好來追求短期利益,從而犧牲產品性能和降低產品質量。
長沙交警發布的新能源汽車交通安全警示片指出,新能源汽車的低速高扭矩特性以及駕駛人的認知盲區,是導致事故頻發的關鍵因素。特別是動力特性陷阱、輔助駕駛幻覺、靜音速度錯覺這三大隱患,對行車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
值得注意的是,被稱為“史上最嚴電池安全令”的《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即將于2026年7月正式實施。該標準首次將動力電池熱失控后的“不起火不爆炸”納入強制要求,標志著新能源汽車行業將從“續航競爭”轉向“安全競爭”的新階段。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場行業安全技術革命不僅將顯著提升行業準入門檻,加速淘汰低端產能,還將推動市場資源向行業領先企業集中,從而重塑整個行業的競爭格局。
為了進一步加強新能源汽車的安全管理,這三個部門將深化合作,推進信息共享,組織全面的安全隱患排查和缺陷調查。同時,加大生產一致性監督檢查力度,促使企業提升安全監測平臺的效能,并嚴厲查處違規行為,以確保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